心血管疾病的防控,需要以科学、全面、综合指标为抓手

作者:搜狐医药 2018-03-08阅读:1675次

作者 | 蔡娘婉

来源 | 搜狐健康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占居民疾病死亡人数的40%以上,是中国居民疾病死亡的第一死因,其发病人数继续呈现上升趋势、致残致死率高,住院总费用的年均增速远高于GDP增速。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教授等全国政协委员在京建议:健康中国,需要刻度化管理,心脑血管疾病可防可控;为实现国家整体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提高,需要用全面、科学、可衡量的指导评估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高方案并积极落实行动、助力健康中国。

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总费用年均增速远高于GDP增速

当前,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占居民疾病死亡人数的40%以上;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类疾病,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健康问题。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00万。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在不同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异

心血管疾病的防控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仅仅与地域、饮食习惯、气候条件、生活方式有关,同时也和各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知晓率、早期疾病筛查工作、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各地抢救能力、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以往,在有关慢病、心血管病监测和把控的建议、规范,获取很多有关心血管病负担评价的监测、防控、救治等不同方面采用的多为单一指标。心血管疾病防控是综合问题。我国在之前缺乏省级单位的数据分析,各省间缺乏相互学习、参考的量化指标。

2017年5月,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健康报》社共同发布的指数体系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心血管健康防控的版图,首次从全国层面发布了省级心血管健康指数数据,不仅是我国目前维度和数据评估最权威的大型综合心血管健康指数,同时也是全球首个国家级高度立体扫描心血管疾病防控的综合性指数评估。心血管健康不单纯意味着救治这一个环节,需要综合考量、全面管理。如救治能力、危险因素暴露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也是一大亮点,排名中可以看到:危险因素干预政策、慢病保障政策、危险因素干预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多方面的投入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提升整体健康状况是有积极意义。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数据显示,我国不同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异(指标以百分计,分值越高情况越好):最高分是75.4,最低分是30.2,平均分是49.4。以秦岭淮河作为界限划分南北,南方情况好于北方。危险因素暴露、疾病救治、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维度南方得分高,北方在防控情况方面有优势;从东中西来看,东部得分最高,中部和西部持平。指数数据显示,有些省份在“认证过的百万人口胸痛中心数量”、“认证过的百万人口卒中中心数量”、“百万人口急救车数量”等救治能力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些省份在“戒烟成功率”、“高胆固醇血症的控制率”、“高血压控制率”、“中心肥胖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暴露指标上处于全国倒数位置;而有些省份在“心脑血管疾病早死率和死亡率”劣于全国平均水平。

心血管疾病的防控,需要以科学、全面、综合指标为抓手

“健康中国”,需要刻度化管理,三位政协委员建议指出,建议在国家层面,把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提高到健康中国战略支撑的高度。心血管健康指数是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指标体系,在各省制定政策、建立体系、衡量成果方面有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可以成为国家和各省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的管理抓手。

在各省层面,三位政协委员指出应积极将指数评估指导工作开展。目前我国各省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心血管病防治能力和地区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不绝对。经济影响可以说贯穿所有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就没有提高的可能。建议以指数为抓手,以省为布,将指数进一步落实;找到各省的具体可提升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提升策略和行动方案,对于各项行动进行有效排序,明确相关负责部门,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应用。

同时,三位政协委员特别强调指出,建议从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深度开展指数的深化工作,并定期更新和公布指数。GDP已经是全球公认的评价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标体系,心血管疾病防控同样也需要可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数体系。将指数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并把其列为各省卫计委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的衡量指标,定期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