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这类人得高血压最危险!精准控制血压如何着手

作者:BTV养生堂官网 2018-04-04阅读:2525次

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60岁以上的人约占50%,但老年人高血压控制得最差。不吃降压药时血压偏高,吃降压药时,降压不明显,或血压忽高忽低,已成为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中老年人对高血压的控制非常有限,即便长期坚持服药,血压也会失控,出现头晕头痛甚至中风、猝死等高危疾病?主要在于中老年人的特殊性强,并发症多,治疗困难!

▲ 80%的人没有控制好血压

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是所有疾病中的重点和难点。

1收缩压高,压差大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明显衰退,尤其是动脉硬化,几乎成了无弹性的管道。

因此,收缩期的血管膨胀能力减弱,收缩压升高;舒张期的弹性回缩幅度减弱,舒张压降低;此时血压缓冲能力降低,进一步增大脉压差。

2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正常血压每天都会规律波动,呈现“昼高夜低,两峰一谷”状态。6-10点达到高峰,之后下降;16-18点再次升高,又缓慢下降;直到0-2点,血压最低。

但随着年龄增长,血压节律逐渐异常,如:夜间血压的降低幅度过小或过大,甚至夜间血压比白天还高,更易损害器官,增加猝死风险。

3血压波动大

血压波动过大,明显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 晨峰现象

清晨血压特别高,成为心梗、中风、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期。

◉ 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因血管硬化、脑缺血、神经功能衰退等,突然站起来时易出现头晕眼花、晕倒跌倒等症。

◉ 餐后低血压

老年患者常合并发生餐后低血压,即餐后2小时,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餐后收缩压<90mmHg,导致心脑缺血,出现头晕跌倒、视力模糊、犯困瞌睡、心绞痛等症。

此外,老年人常有血压测量不准的情况,不利于血压的监测及控制,如:医院测血压正常,但在家里偏高,也可能相反。

4多病共存

多数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如“高糖冠脑”,即: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并存,大幅增加并发症危险。

而多病共存者,用药种类多,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强,毒副作用更大,加重器脏功能的损害。

降压治疗能明显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但中老年人服用降压药需更谨慎。

1、选择温和降压药

中老年人机体器官衰退,导致调节血压的敏感度降低,药物耐受性差,副作用明显;而且中老年人的血压波动幅度大、昼夜节律异常,用药不宜过猛;所以宜选择降压作用温和、持久、效果好,但副作用轻的药物。

2、个性化用药

临床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等均可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但具体得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多病共存、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等状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3、警惕致癌风险

常用降压药除了便秘、眩晕、恶心等副作用,更要警惕致癌风险。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2010年针对9万多位高血压者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病患的致癌机率明显较一般人高,尤以肺癌居多;2011年针对32万长期服用高血压药者进行研究,确认服用降压药会明显提高致癌率。

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明显衰退,使血管弹性降低,血液粘稠,血流减缓,组织器官得不到血液的滋养。此时,心脏为了输送血液,就要使出更大的力,所以血压升高了。

但高血压是顽固性慢性病,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目前主流降压药只能降低血压,几乎不可能治愈,也无法把血压控制在精准范围。再基于药物、中老年人的特征,降压一定要注重综合调理。

血管阻力增加,血液流量减少是中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常用降压药只是强制性的降低血压,却无法治疗造成高血压的根本原因,也无法保持血压平稳。所以说降压药治标不治本。

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只注意血压高低,但越来越多研究证实,除了降压,要从成因着手,特别是中老年人,更要解决动脉硬化,高血糖、高血脂带来的血液粘稠,恢复血管弹性和通畅性,才能有效改善“压差大、昼夜节律异常、波动大、多病共存”,同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使血压正常。

◉ 提高代谢,清洁血管。提高新陈代谢,可促进脂肪、胆固醇、代谢废物等有害物排出体外,加快血流速度,减少血流阻力,也能延缓组织器官的衰老,预防并发症;另外对中老年人来说,清除血管壁里的污垢,溶解血栓,改善动脉硬化至关重要,也是最彻底的方法。

◉ 适当运动,增加血流速度。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宜剧烈运动,可选择健走、散步、甩手、太极拳等温和的有氧运动,辅助降压。

◉ 改善血管弹性,增加蛋白质、纳豆、基本营养素如:维生素C、钙镁片、维生素E等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