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 | 该如何选择降压药?

作者:汪芳心视界 2017-07-04阅读:3869次

专供非心血管专业人士阅读,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诊疗知识!

汪芳心语

有人说除了健康,自己什么都把握不了,我说就连健康最后也要“完璧归赵”。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粟,短暂的走过。但是路是自己选的,要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要么做一些自已喜欢又有益于社会的事。短暂但充满精彩!

如果一个人同时患有两种甚至多种疾病,吃药就变成了一门学问:顾此失彼肯定不可取,厚此薄彼也很难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就像那些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用药不够精准的话,往往摁下葫芦起来瓢——血压降下来而血糖更严重了,或者说血糖达标了而血压下不来了。

毫无疑问,因为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旦确诊就要严格服药控制,关键在于选择相互干扰少的合适的药。

早诊早治以单药降压开头

我一直推崇早诊早治,所以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高血压,抑或兼而有之,都应该当在发病初期就进行干预,即使不能彻底治愈,也可以延缓病情恶化的进程。因此患者要加强血糖和血压监测,当发现有苗头的时候及早治疗。

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监测病情比较及时,所以能在糖尿病初期且血压不是很高时得以治疗,此时用药相对简单——选择某一种降压药即可有效降压。

常用降压药“六选一”: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α-受体阻滞剂。

具体选择上,首推ACEI(普利类)或ARB(沙坦类),再次可选用钙通道拮抗剂(地平类)。

用药应以长效药为主

有时候治病也讲究“多快好省”,意味着用最简便的方式,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最持久和满意的疗效。难怪很多高血压患者会抱怨:我实在无法忍受每天像吃顿饭一样吃药了,就没有吃一次撑一天的药么?

有些短效降压药,药力维持时间只有5-6个小时。若让糖尿病患者选择这样的降压药,每天就得服用3次降压药,恐怕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

所以建议宜选择“长效降压药”, 比如雷米普利、培哚普利、替米沙坦、氯沙坦钾、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这些药大都一天只需服用一次。

必要时需联合用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血压波动比较大,单独服用某一种降压药效果一般,此时应考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联合使用(小剂量)。

最常见的是“绑定”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为用药基础,再配合其他降压药。从临床观察来看,这种联合用药的疗效还是不错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禁药”

值得注意的是,利尿剂并不十分适用于糖尿病患者。诸如强利尿剂呋塞米、利尿酸、丁苯胺酸等,用药后可升高血糖,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但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需权衡利弊,该用时就得用)。

中效噻嗪类利尿剂因为能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所以最好小剂量使用(过去认为利尿剂降压药如“双氢克尿噻”,影响血脂和血糖的正常代谢,而现在发现“6.25毫克~12.5毫克/天”小剂量应用时,能够降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另外,β受体阻滞药(洛尔类)可导致内源性胰岛素分泌障碍,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患者的低血糖临床症状,因此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如果糖尿病患者确因血压高、心率快而必须使用时,也只推荐小剂量使用β1受体阻滞剂,避免应用β2受体阻滞剂。但劳力型心绞痛、心梗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如无哮喘等禁忌症时则需要常规应用,而且要逐步增加剂量直到靶剂量或靶目标。

总而言之,糖尿病伴随高血压很常见,但是不同的患者病情有轻重缓急,差异很大,因此降压目标也不一样。比如有些患者的肾功能并未受损,血压调理至140/90mmHg以下即可;如果已经出现大量蛋白尿,血压就需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所以如何选择降压药不能人云亦云或简单的对号入座,还需听从专科医生的实际判断。

北京医院●出诊时间

周一上午:特需门诊

周三上午:专家门诊

(如有特别需要,可微信预约)

要想体验乡愁和乡情,得到古镇里去。

听友人介绍说这里有年头了,可一草一木都像被精心裁剪过,一石一瓦都被擦拭的干干净净。

没有枯藤老树昏鸦,有的是小桥流水人家。

我们拍照时桥上走过几个年轻的姑娘,她们穿着艳丽飘逸的古装,撑着小巧的油纸伞,华丽转身,回眸一笑,将世俗的尘埃抖落在历史的长河里……

来到古镇,不仅仅是为了看古镇。

如今的古镇,能够完全呈现历史原貌的已经不多了,它们作为历史的记忆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现代生活里,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一个整理放松心情的佳境。只是商业的入侵让它名扬天下,却也正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

经典回顾●点击查阅

阿司匹林,你用对了吗?

血栓防治:丹参片or阿司匹林?还是合用?

烟花易冷,请把握住属于自己的那抹绚烂!

今天,“他汀牌”雪花膏抹了没?

记一场红色蔓延

一次猝不及防的“变脸”

累了,请你歇一歇;不累,请你想一想

教你看穿TA的心!

他汀,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吗?

心肌梗死,离年轻人到底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