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波动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的变化程度,又叫作血压变异。年龄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不仅血压水平较中青年人高,而且容易发生血压波动幅度和频率的非生理性变化,称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上可表现为昼夜节律异常、体位性低血压、晨峰血压增高、餐后低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随访间和季节间的血压波动等。
临床研究发现,异常血压波动与靶器官结构和功能损害、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正确处理异常血压波动是当今我国老年人血压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血压波动的机制非常复杂,是人体内部心血管调节机制与器官功能以及外部环境和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更易发生异常血压波动,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病理生理因素
老年人大动脉弹性下降、内皮功能障碍、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减退、肾脏排钠和容量调节能力减弱。这些都会引起血压异常波动。
2 基础疾病
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可造成血压波动,如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肾病、呼吸道疾病、炎症。
3 不良状态
贫血、容量减低、营养不良、寒冷、睡眠障碍、慢性疼痛、便秘、前列腺肥大、焦虑、抑郁或情绪波动、围手术期血压波动等。
4 血压测量不规范
不正确地血压测量会使得多次测量结果差异较大。
5降压治疗方案不合理
应用短效降压药,使得血压不能平稳维持24小时。
6药物相互作用
应用影响血压的药物,或对降压药有相互作用的药物。比如应用镇静催眠药,会引起血压下降。应用利福平会加速硝苯地平的代谢,使得硝苯地平降压作用减弱。
7患者用药依从性不好
患者不能按时服药降压药,会引起血压较大波动。
1寻找血压异常波动的原因
充分了解患者的特点仔细询问一般状况、生活方式、家庭情况、病史以及治疗经过等,并进行必要的体检或辅助检查。密切监测血压,掌握其变化规律,寻找与异常血压波动有关的因素。
2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及习惯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生活规律、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减少情绪波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压异常波动。
3 纠正患者不良状态
纠正贫血、容量不足、营养不良、慢性疼痛、便秘、长期焦虑、抑郁或失眠等不良状态。
4 积极治疗控制基础疾病
干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血糖升高、超重和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治疗并存疾患,包括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前列腺肥大等。
5 尽量减少生活方式、气候和环境改变对血压的影响
例如: 秋冬季及时增加衣物,避免室温过低等。
6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开展健康知识宣教; 定期全面体检和健康评估;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避免漏服药物。
7 合理联用其他药物
对于衰弱的老年人,警惕降压药、镇静剂、抗肾上腺素能药物及血管扩张剂引起的血压波动。
8 选择长效降压药
选择24 h 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可以控制清晨血压的大幅波动,并能减少因不能按时服药或漏服导致的晨峰血压增高。
9 正确测量血压
鼓励家庭自测血压。老年人在血压测量前,静坐5min; 首次应测双上肢血压,取3 次平均值,必要时测下肢血压。
总之,高血压患者只要积极寻找引起血压异常波动的诱因,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策略,就能避免血压异常波动给靶器官带来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