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李拥军:老年人须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北京医院 2018-03-21阅读:3644次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供应下肢的大、中型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供血功能不足表现的慢性动脉疾病。多发生于50 岁以上人群。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病危害极大,由其引起的肢体慢性缺血,会导致骨质疏松、肌萎缩、皮肤坏死,严重者肢体坏死,常常需要截肢挽救生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那么,如何尽早诊断并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呢?北京医院主办的《保健医苑》杂志近日专访了北京医院血管外科李拥军主任,请他就此话题为老年朋友们做详细的解读。

李拥军,北京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致公党北京市东城区副主任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医疗保健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国际脉管联盟等20家国内外学术机构任职,并担任《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14家杂志的编委或审稿人。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外周血管疾病的诊疗和科研工作20余年。曾先后两次赴欧美学习,200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外科中心临床学习两个月,主要从事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培训。2004年至2006年6月在美国著名的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心血管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学习与工作,师从该中心血管学实验室主任、美国著名心血管教授Brian H.Annex。2016年8月,作为血管外科首席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受聘于北京医院。先后承担8 项科研基金,参编著作8部,其中2部为副主编。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15 篇。

医疗特长:在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瘤(股动脉瘤、肱动脉瘤、颈动脉瘤等)、内脏动脉瘤(脾动脉瘤、肾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瘤等)、颈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布加综合征、累及下腔静脉/ 门静脉肿瘤、颈动脉体瘤、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先天性/ 获得性动静脉畸形、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微创介入、开放手术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主刀开放和介入手术500 余例。持有国家GCP 培训证书,能够开展药物临床实验、前瞻性临床治疗对照实验等。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在下肢的表现,斑块附着于动脉管壁,突起于动脉管腔,随着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动脉逐渐变得狭窄,血液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当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闭塞时,可因供血不足导致下肢发凉、麻木,腿部肌肉痉挛,运动后甚至休息时下肢酸痛等症状。李拥军主任形象地说:“打个比方,动脉血管就像是人体的供水管道,长时间积攒下来的水垢堵塞了水管,影响了水流,这是一个道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大的危害就是引起肢体坏疽最终导致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拥军主任说,现在北京医院血管外科病房就住着一位76 岁的老人,老人家是一位典型的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2015 年8 月急诊做了左膝上截肢术,今年出现右下肢疼痛,并且右足背外侧及第五趾内侧破溃,再次入院治疗,做了髂股动脉支架植入术及右足小趾截趾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因素

①吸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香烟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并可以使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香烟内的一些有害物质也可以通过血液进入血管壁,对血管内皮造成严重的损伤,时间一长,原本光滑平整的血管内皮就会变得“伤痕累累”,血液中的脂肪成分、血小板在受损部位沉积,就会形成斑块。在炎症反应加强及氧化的共同作用下,动脉管壁上的斑块逐渐增大,造成动脉管腔狭窄。

②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这些基础疾病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④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液黏度和C 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同样增加患病风险。

⑤除此之外,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比例约为6:1。

适量的饮酒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但过量饮酒会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

李拥军主任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根据闭塞程度不同而变化,轻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包括患肢怕冷、肢端感觉异常、行走易疲劳等;严重一些的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是指行走过程中出现小腿疼痛,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才可继续行走的症状;随着病变进展,还可能出现静息痛(即休息时疼痛),这标志着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肢体缺血,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更严重者,患者动脉严重闭塞且侧支循环不佳,或并发动脉血栓形成。轻则皮肤破损渗液,重则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或者大面积坏死,并发感染者可有全身中毒和肾功能受损的表现,同时会伴有剧痛,相当一部分患者最终面临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患者危害极大,需要引起中老年人群的高度警惕,尤其是糖尿病人群。有数据显示,轻度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也就是“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如果不积极治疗,5 年内会有20% 的人加重,成为重症下肢缺血,也就是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的重症患者。而重症患者的预后非常不好,如仍未得到良好的治疗,1 年内,仅有一半的人会保全肢体,而25% 的人会面临截肢;另外1/4 的人会面临死亡。

生活习惯干预和医疗干预

目前,血管保护这一概念似乎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但的确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势必成为今后的热点词汇。血管保护实际上是指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已有问题的尽可能稳定病变,稳定斑块; 同时,预防破损斑块或不稳定斑块处的血栓形成。由此可见,这一概念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二是相应的药物治疗。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及早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呢?首先要知道上面提到的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戒烟是首要的预防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进行合理的治疗,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对血管的损伤,这是对血管最好的保护;还有就是积极投身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如低脂低盐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注意保暖,避免着凉等,同时,适量加强双下肢的活动,以加快血液流速,减缓动脉硬化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动脉硬化,其实也并不必恐惧,毕竟这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稳定病变、稳定斑块,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急性血栓栓塞等。我们需要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和预防。

药物干预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无禁忌症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应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如果没有很好的通过第一防线——良好的“血管保护”,阻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进展,也就是出现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溃疡坏疽,或者出现了急性血管事件,如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塞,直接威胁肢体存活,则需要更积极的外科治疗。

目前外科治疗不仅包括传统的治疗手段:血管旁路手术,也就是架桥手术,绕开原来的闭塞血管段,利用人工血管或者自体的静脉血管,在旁边重新铺设一条通路,保证血液供应;动脉内膜剥脱术,将血管内增生、阻塞管腔的斑块取出,彻底清理管腔,恢复血液供应;取栓手术,切开阻塞的血管,取出血栓,恢复血液供应。也包括微创腔内介入治疗手段。微创腔内介入治疗是近代血管外科发展的里程碑式的标志,将来一定会向着无创技术发展。因为腔内介入治疗的微创性,使得介入治疗成为了国内外公认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首选方法。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不仅可以治疗病变,也为一些高危患者,尤其是不能承受手术打击的患者,提供了得到医疗救治的机会。

微创腔内介入治疗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种策略:一是扩张策略;一是减容策略。扩张策略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就是我们常说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球囊和支架似乎总是联系在一起,这是对的。球囊是为了将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打通,但球囊撤出后,管腔也许能很好的维持,也可能重新塌陷,这时就需要支架支撑。当然,放置支架后并非一劳永逸,血管腔内还会产生新的斑块甚至血栓。为此,也发展出了药物球囊、药物支架以及可降解支架等。

减容策略也许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其目的是将血管内的斑块清除,不是通过外科开刀的内膜剥脱术,而是通过微创的方法完成。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技术包括激光斑块消融、斑块旋切技术、血栓抽吸技术等。北京医院血管外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已经掌握了全部的技术。尤其是激光斑块消融术,引进国内刚刚一年,到目前成功完成了斑块消融近30例,为患者减轻了病痛。

最后,李拥军主任强调,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长期吸烟、饮酒者,病史中有过脑中风或者心梗发作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腿部动脉的狭窄和堵塞,这些高危人群应该高度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该积极地进行血管保护,积极预防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积极地稳定斑块的发展。一旦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更要积极地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诊早治,避免悲剧的发生。

来源:保健医苑

编辑制作: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