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中医名家陆干甫曾经说道,现今社会不同于古代,人们压力巨大,情绪压抑,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节。所以,若出现阳痿症状,往往原因并不在肾。若是一味遵循古法去补肾,还可能适得其反。
这不,今天陆老就带来一例不该补肾的阳痿病例。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诊治的——
阳痿一案
陈某,男,42岁。
心烦,同房时举而不泄3个月,加重1个月。
因公务繁忙,情志不遂,休作无定时而起居失度,出现心烦意乱、入寐难而多梦,并有头昏目涩、胸胁不舒、时太息。未及时医治,继则同房时举而不泄,但梦遗无碍,尚未介意。逾月,虽举但不坚,且不泄精,始赴医院治疗。或谓肾虚,或谓性激素不足,或谓性功能障碍,药后均无效果。几个月后,出现阳痿不用,其后服温肾助阳、填精益阴方药及泼尼松等治疗,病如故,未见明显疗效,遂多方求医,慕名前来就诊。
诊见:神情忧虑而形体不衰,面色语音正常。自述情欲有所减退,偶有兴致而不能勃起,但梦交一如常人。烦躁易怒,寐难易醒,入睡则梦多,凝神则头昏,注视则目眩,口干舌燥,纳食不香,恶油腻食物。小便有热感,大便时结。舌质偏红,薄黄苔,舌根部有泛黄腻苔,脉象弦数,两关明显,两尺均有涩象。
辨证:肝郁脾湿,郁而化热伤阴。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原方加茵陈15g,粉葛30g。去木通,改为白通草1.5g。
二诊:上方服7剂,心烦头昏、目眩等症均有减轻,入寐较易,能酣睡四时许,梦已减少,阳痿如前,舌后根腻苔已退,脉象无明显变化。原方不变,再服7剂。
三诊:述欲念有勃起感而不举。头昏目眩已好转,胸胁闷胀减轻,自觉气塞,呃气后通畅,口干舌燥已缓,二便常。舌后根腻苔已退,薄黄苔仍在,两关弦象虽未去,但已有冲和之势,尺部涩象稍解。二诊方中当归改为丹参15g,加川牛膝15g。
四诊:上方服10剂,已稍能勃起,但瞬间即痿,自觉少腹有堵塞感。原方不更,再服。
五诊:服7剂,一周内两次勃起,虽欠坚挺却可勉为男女,泄精少许而不畅,弦涩之脉尚未平和,易方如下:
生地30g柴胡15g金铃炭12g白芍15g
郁金12g川牛膝15g葛根30g龙胆草10g
泽兰叶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丹参15g
嘱其远忧思、慎房事、避风寒。
六诊:间断服药5剂,述已兴致而勃起如常人,且能射精,他症皆去,脉弦而冲和之气正露,涩象已解。用五诊方配水丸一料,以兹巩固,追踪3年无恙。
按:本病起于肝气郁滞不舒,横辱脾土。肝郁化热而伤及脾阴,脾气被克于前,脾阴复耗于后,散精之能于是不彰,损阳则湿内遏而不分渗,中焦壅塞,精气流布受制,故宗筋为之不用。且肝血未能充于肾,肾气亏而阳不举,其候成矣。坚肾之源,在于条达肝气,散肝经郁热,令脾不受制而能输布精微。调和肝脾,肾气得充,则其证可愈。
阳痿一症,医多沿法,以肾虚论治。陆老常言:今之社会形态已大异于古时,人际关系复杂,竞争四起,压力增大。阳痿之症,较之肾虚,因肝之疏泄而起更为常见。本案前医未能细审病因,只循古之常法以补肾,不仅无效,反累其肝之疏泄,使阳痿不减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