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教授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已经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精致的生活品质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大家在越来越注重外形和健康的同时,对审美品位的追求也更加强调细节。洁白的牙齿、健康的牙龈、清新的口气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共同追求。牙齿缺失、牙龈红肿出血等口腔问题一方面会影响咀嚼,给进食造成很大的困难,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口腔问题和许多全身性系统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它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早产低重儿、胃肠道感染等。健康的口腔环境既可以带给大家灿烂、自信的微笑,也可以大大减少身体其他部位疾病的发生,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口腔健康的标准是牙齿洁白、没有龋齿;口气清新、没有口臭;牙龈颜色正常,无红肿、出血现象;口腔黏膜无溃疡等。要想拥有健康的口腔,我们除了要了解口腔健康的标准,还需要了解危害口腔健康的因素以及这些有害因素通过什么途径危害口腔健康,这样一来,我们就很清楚如何消除这些有害因素了。
危害口腔健康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追溯口腔健康问题的始作俑者,那就是居住在我们口腔中的牙菌斑。下面,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牙菌斑的组成、结构和对口腔健康的危害。
牙菌斑是一种附着在牙齿、牙龈等部位的大量细菌的集聚体。和单个微生物不同,这种依附于牙齿表面的细菌集聚体是一个包括膜结构、细菌、细菌代谢物、食物残渣等多种成分组成的相对独立且封闭的体系。这种结构特点不仅有利于细菌抵御人体口腔自身存在的防御机制(如吞咽、漱口、唾液等),而且对外来杀菌物质也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发现牙菌斑内部结构非常精妙复杂,它形成了一个网络状结构,各种细菌就生存在这个网格结构当中,相当于一个以细菌为主体的城市。牙菌斑内部存在很多通道类的结构,这些通道结构承担着食物提供、代谢废物排出和细菌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的任务,而牙菌斑表面的膜结构则发挥着屏障和保护作用。
牙菌斑中有200至400种细菌,以厌氧菌居多。牙菌斑中绝大多数细菌为口腔正常菌群,对人无不良影响,仅少数细菌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称之为致病菌。这些细菌自身及其有害代谢产物对口腔组织产生持续伤害,久而久之形成龋齿、口臭、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问题。
口腔常见问题的形成机理
龋齿
龋齿,又称蛀牙,是危害人类口腔健康最普遍的疾病。2005年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2岁学生患龋率为28.9%,35至44岁的中年人患龋率是88.1%,65至74岁的老年人患龋率是98.4%。现代社会,人们在关注龋齿引起的牙齿缺失、牙痛等疾病和问题的同时,更关心龋齿对牙齿美观造成的影响。我们无法想象,一个面容姣好、气质优雅的女士一张嘴露出一口残缺不全的牙齿是什么感觉。
造成龋齿的主要原因是口腔卫生状态不好,菌斑内致龋细菌滋生,代谢口腔内糖类产生乳酸、乙酸等大量酸性物质。目前公认的致龋菌有变形链球菌、乳杆菌及放线菌。这些酸性物质与牙釉质的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钙离子,形成牙釉质中溶出,久而久之造成牙齿表面出现牙釉质缺损面,即为初期龋变。龋坏的牙齿硬组织发生颜色、形态和质地的改变,进一步发展下去,酸性物质持续破坏釉质以下的牙本质、牙骨质等牙体组织,形成龋洞,严重时会波及牙齿内部神经,遇到酸、甜、冷、热等刺激时会感到疼痛不适。
牙周疾病
牙周是牙齿的支持组织。牙周疾病主要以炎症的形式存在,感染来源于龈沟或牙周袋内的菌斑细菌,表现为牙周组织的炎症及支持组织的破坏,如牙龈红肿、出血、牙龈萎缩、牙周袋等。容易引起牙周组织疾病的致病菌主要有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具核梭形杆菌、中间普氏菌等。致病菌通过分泌脂多糖、蛋白酶、内毒素等毒性物质对牙周组织进行破坏,并引起牙周组织局部的免疫和炎症反应,进一步造成牙周组织的损伤。初期主要表现为牙龈炎,此时牙龈毛细血管充血,刷牙时容易产生牙龈出血现象;随着病情发展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牙周屏障破坏,形成牙周袋;炎症进一步侵袭可造成牙槽骨的破坏,出现牙槽骨吸收,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2岁青少年的牙龈出血检出率为57.7%,牙石检出率为59.0%;35至44岁中年人的牙龈出血检出率为77.3%,牙石检出率为97.3%,牙周袋的检出率为40.9%;65至74岁老年人的牙龈出血检出率为68.0%,牙石检出率为88.7%,牙周袋检出率为52.2%。由此可见,反映牙周健康状况的几个指标都较高,国人的牙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口臭
口臭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口臭两大类。病理性口臭又包括非口源性口臭和口源性口臭两种,这里主要介绍口源性口臭。
口源性口臭的气味发源于口腔,是口臭患者最多的类型,80%以上的口臭患者属于这个类型。牙周病是产生臭味的主要原因,是牙周炎、牙龈炎及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的伴发症状。另外,龋病、修复体及矫正器周围的菌斑残留、口腔溃疡、口腔感染等都可引发口臭。口源性口臭的形成与口腔中的挥发性硫化物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挥发性硫化物全都是由细菌分解代谢含硫氨基酸所产生的,主要包括含巯基的气体复合物,其中90%是硫化氢和甲基硫醇,这些复合物气体是口臭的根源。
牙本质敏感
牙齿过敏是牙齿对冷、热、探诊等化学、物理刺激反应有异常酸软疼痛、激发痛或较明显的刺激,其产生的原因是牙釉质表面不同程度磨损或侵蚀以及牙龈退缩导致牙本质小管暴露,而作用于牙本质的外部刺激通过暴露的牙小管引起了小管内液体的流动,传递到牙髓后引起牙髓神经纤维兴奋,导致牙齿出现酸痛的现象,也就是牙本质敏感。中华口腔医学会一项长期调查表明,我国20至69岁成年人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为32.1%,其中城市居民患病率为29.7%,农村居民患病率为34.8%。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人群中,50至59岁人群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最高。
如何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
牙膏和漱口水配合使用
口腔中的细菌大多以牙菌斑的形式存在,而牙菌斑是附着于牙齿、牙龈等口腔部位的大量细菌的膜状集聚体,采用漱口等简单的清洁方式无法清除牙菌斑,必须辅助牙膏这种摩擦性的口腔清洁用品,同时采用正确的刷牙方式才能有效清除口腔中已经形成的牙菌斑。尽管刷牙可以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大大降低口腔中有害细菌的数量,却无法控制口腔中残存有害细菌继续滋生和繁殖。刷牙数小时后,口腔中残存的有害细菌可以在清洁后的牙面上重新附着,逐渐积聚形成新的牙菌斑。一项研究表明,刷牙后再使用漱口水,48小时后牙菌斑中活菌仅为3%左右,而单纯刷牙或漱口,48小时后牙菌斑中活菌高达20%以上。在整个口腔护理过程中,刷牙可以有效减少生物膜厚度,破坏牙菌斑结构,刷牙后再使用漱口水,漱口水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渗透进入菌斑生物膜,从而发挥持续抑制口腔细菌繁殖、增生的作用。
口腔护理早晚区分
白天与晚上,口腔处于不同的状态,口腔护理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早晚口腔状态的不同使用专门的口腔护理产品,满足不同时间段口腔护理的需求。
白天口腔一直处于活动状态,一方面口腔中有空气流通,不利于口腔内厌氧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另一方面,白天唾液分泌较多,对细菌的物理清除作用较强,唾液中含有的黏蛋白及凝集素等物质可以凝集悬浮在唾液中的细菌,随吞咽排出口腔,同时,唾液中含有多种抑制细菌的成分,如溶菌酶、乳铁蛋白、胱蛋白及抗菌肽等,可以强化对口腔微生物的控制。控制住了口腔微生物,就消灭了龋齿、牙龈红肿出血、牙周病、口臭等口腔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日间社交需求来说,拥有洁白的牙齿、吐气如兰的清新口气会增加我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自信心,因此白天口腔护理的主要诉求是美白牙齿和清新口气。
夜晚,特别是人进入睡眠状态时,口腔处于闭合和静止的状态,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甚至没有睡前刷牙的习惯,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以及厌氧的环境特别适合口腔有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多数人早上起来感觉口腔气味远比白天任何时候都重的主要原因。口腔中残留的食物残渣被致龋菌利用,持续产酸且由于夜晚口腔唾液分泌量较少,导致菌斑内pH值长时间维持在临界值以下,使釉质表面的羟基磷灰石被降解,钙及磷酸盐溶出,出现牙齿脱矿,甚至出现龋洞。研究发现,晚上牙齿菌斑生成速度要比白天高3倍以上,同时,正由于夜晚口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和饮食进水减少,有利于对已经受到损伤的口腔组织进行修护,因此晚上口腔护理的主要诉求是抑菌、修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