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信娜)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过敏性鼻炎高发与防沙工程中固沙植物沙蒿相关”的说法,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在会后告诉新京报记者,截至目前,尚未有权威机构证明,沙蒿就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患者的真正过敏源。下一步,将与卫生等部门开展相关研究。
此前,一篇《内蒙古过敏性鼻炎已成地方病,罪魁祸首是谁?——来自市民的集体上诉》的文章,受到广泛关注。文章称,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有少数过敏性鼻炎患者出现,随着飞播沙蒿面积的扩大,患者人数呈几何级增长。
据了解,“沙蒿”是黑沙蒿和白沙蒿的泛称,为菊科蒿属植物种,多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的沙丘上,是我国沙区比较常见的一种乡土植物种。
刘东生提到,沙蒿是我国防沙治沙的先锋植物种,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沙区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沙蒿,但那时候沙区群众的过敏性鼻炎状况并没有现在那么严重。
针对“沙蒿是导致过敏性鼻炎高发的过敏源头”的说法,刘东生回应,近年来,虽然沙蒿过敏成为沙区个别地区的热议话题,众说纷纭,但截至目前,尚未有权威机构证明,沙蒿就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患者的真正过敏源。
刘东生提到,下一步,国家林业局也将与卫生等相关部门合作,共同研究沙蒿与过敏性鼻炎是否有关系,或者有多大的相关关系。“如果有的话,将研究如何调整树种结构进行治理。”
资料显示,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互相作用而诱发的多因素疾病,当过敏原进入鼻腔后不能及时排出,引发过敏性鼻炎,目前尚无完全根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