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五大用药误区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7-06-27阅读:3093次

案例:某位门诊哮喘患者,医生给予两种治疗药物,一种是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另一种是沙丁胺醇气雾剂。这位患者平时未规律使用任何药物,某天夜间出现喘息时多次使用二丙酸倍氯米松,仍感无效,又改用沙丁胺醇,很快感到症状缓解。第二日到医院就诊时,投诉说二丙酸倍氯米松无效,怀疑假药。

哮喘患者五大用药误区

误区一、把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当成急救药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已成为目前哮喘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通常需规律吸入1~2周以上方能起效。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吸入型激素是无效的。

短效吸入性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才是治疗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福莫特罗,虽属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由于起效快,也可按需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误区二:哮喘治疗就是等喘了才需要治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走出只治哮喘发作期,忽视缓解期,只治标不治本的误区。哮喘有不同的类型,其治疗上也应采取个体化方案:

  • 间歇发作性哮喘患者(如典型的过敏性哮喘),发作时间短,可在哮喘发作时治疗;

  • 常年、频繁发作哮喘的患者,必须坚持长期、规律地治疗才行。此类患者如果不注意稳定期的治疗,很容易导致哮喘症状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久之就会发生支气管不可逆的变形损害,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病。

误区三:激素副作用大不愿接受吸入激素治疗

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炎症,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气道炎症最有效的药物。

口服和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是全身用药,虽然可当时取得效果,但是长期应用会对身体产生许多副作用。

吸入型激素仅在气道局部起作用,基本不吸收到血液,并且剂量很小,一般每天不到1毫克,即使是终生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副作用。

一些广告宣传的各种所谓“治喘药”主要成分就是激素和短效的β激动剂。门诊上此类病人很多,他们或是听信了广告宣传,或是一味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长期误用口服激素治疗,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并且当哮喘再次发作时病情很难控制。

正确的哮喘治疗应是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仅仅在有急性症状时吸入短效的β激动剂。

实际上,由于人们对激素的恐惧心理,哮喘控制首选吸入性激素的不足10%,而过多地依赖急性缓解药物,甚至误信广告长期误服激素。

误区四:哮喘症状控制后不再用药

部分患者和家属,只注意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结果造成了哮喘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者发展成为肺气肿、肺心病而失去劳动能力。

哮喘加重是发作性的,但气道炎症是长期存在的。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吸入长效β2激动剂能抑制气道炎症,能有效地控制哮喘。一旦哮喘被控制,应至少维持吸入治疗3~6个月,然后请医生根据情况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特别提醒:当哮喘症状缓解后,应缓慢、阶梯状地减用激素。千万不可突然停药,要逐步减量使用5-10天,以使机体逐渐自行生成“内源性”激素。如骤然停药容易产生“停药综合征”,加重病情。

误区五:每次哮喘发作都用抗生素

很多患者病情一发作就在使用治疗哮喘药的同时辅以抗生素,预防炎症的发生。专家提醒:只有部分哮喘病人,在哮喘发作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由感染诱发的发作,应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病情才能明显好转。

但是,有些病人,甚至包括很多医生,每次哮喘发作均使用抗生素。这一方面浪费了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最终对患者不利。

(转载:药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