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女性子宫中多种活细菌,即共生菌群。无论是否存在性行为,这些菌群都稳定存在。
胎儿生长发育的环境,并非无菌,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认知。
10 月 17 日晚,中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吴瑞芳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
16 日,吴瑞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该研究最大的贡献的是,通过实验证明,即使在无感染的健康状态下,女性的子宫、输卵管、盆腔等部位存在稳定共生的菌群。他们研究发现,无论女性是否存在性行为,这些细菌都稳定存在。
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子宫宫腔、输卵管属于无菌环境,这一认知主要是基于以往以细菌培养的方法进行的实验。
这些菌群与女性健康或疾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人员认为,它们或许能作为生物标记,用于诊断或预测某些疾病的发生,比如,通过分析宫颈粘液的菌群组成和数量,或许可以判断子宫及腹膜腔的健康状况。
吴瑞芳认为,该发现将吸引更多研究人员关注这一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女性生殖系统微生物及分布部位。 图片来源自论文
在研究过程中,吴瑞芳带领的团队招募了 110 位 18 周岁以上的中国育龄女性。研究人员利用棉签对女性生殖系统不同部位的分泌物进行取样,随后他们提取并测序了这些样品中的 16S 核糖体 RNA 的基因。最后,他们在基因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比对,看测序发现的基因片段属于哪些细菌。
他们采集了女性生殖系统 6 个区域的样本:阴道的下三分之一段、后穹隆、宫颈管粘液、子宫内膜、输卵管和子宫直肠窝的腹腔液。
研究人员发现,越接近女性的上生殖系统,乳酸杆菌的数量就越少,并被其他种类的细菌取代,如假单胞菌(Pseudomonas)。在其生殖系统的相邻部位,菌群的分布呈现连续性,比如阴道和宫颈。而这些菌群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与女性的生理周期(月经周期)的阶段有关,也与某些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导致的不孕等存在关联。
吴瑞芳是一位临床医生,她关注妇科肿瘤、HPV 导致的宫颈癌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她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随的病理症状是炎症。这些炎症跟细菌有关吗?这是她开始关注女性生殖系统微生物的原因。
大约 160 年前,人们开始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的微生物,但研究手段很局限,人们只能通过特定细菌培养的办法,来确定某种细菌的存在,比如阴道菌群中的乳酸杆菌。一旦一种细菌不容易被培养、富集,人们就很难证明其存在。
但近年来出现的二代测序技术,跨越了这一障碍。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贾慧珏是吴瑞芳的合作者。使用二代测序技术,研究人员跳过培养细菌的步骤,只要能提取到其 DNA,进行测序,就能根据基因这一代码,来发现某一细菌的存在。
但研究人员从样本中成功分离出并培养出了女性上生殖系统中的一些细菌,证明活细菌的确存在于这些区域。
由于该论文的发现较新颖,数据的总结与论证非常严谨。吴瑞芳透露,2014 年他们已完成了该课题的主要实验,并通过多种对照实验排除了人为引入污染的可能性。投稿后,该论文多次被拒稿,修改过程中对实验方法与数据反复进行了核实、补充与论证,历经了两年多时间,才得以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