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六:如何治疗慢性盆腔痛?

作者:罗成华主任 2018-03-06阅读:1297次

目前慢性盆腔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药及西药治疗)、心理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

1、镇痛药物:

是慢性盆腔痛患者常用的药物,其应用要遵循一般性疼痛的治疗原则,既阶梯性用药。镇痛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包括COX-2抑制剂)和阿片类药物等。

2、抗焦虑药物:

对于有抑郁症的慢性盆腔痛患者,要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虑平)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

3、触发点局部注射麻醉药:

肌肉、筋膜触发点与慢盆痛间的关系已被公认,研究显示,在腹壁、阴道、骶部的触发点局部注射麻醉剂,能缓解68%慢性盆腔疼痛。

4、联用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能显著改善痛经,机制可能是:抑制排卵,抑制子宫不自觉收缩,稳定雌、孕激素水平,增加前列腺素水平,从而降低与月经相关的疼痛和缓解相关症状,这些机制可能同时参与了口服避孕药治疗其它妇科疼痛的过程。

5、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

许多临床试验证明,在缓解EMs相关盆腔痛上,GnRHa与达那唑效果相当。但是有一项研究表明对可疑有EMs患者应用GnRHa,不论这些患者事实上有没有EMs,均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尽管妇产科医生普遍认为GnRHa对EMs相关疼痛的治疗特别有效,实际上,GnRHa对慢性盆腔淤血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肠易激惹综合征同样有效。

6、孕激素:

临床试验证明,孕酮治疗与EMs、盆腔淤血综合征相关的慢性盆腔疼痛有效。长效醋酸甲羟孕酮,30-100mg/天,能显著缓解相关的疼痛,孕三烯酮,炔雌烯醇对EMs、盆腔淤血综合征一样有效。

7、其他:

拉莫三嗪、卡马西平等抗惊厥药物及肌松药等对慢性盆腔痛也有一定效果。治疗可选择联合用药,如肌松药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手术治疗

目前普遍认为对慢性盆腔痛患者应首选腹腔镜探查术,在诊断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最小创伤达到最佳的诊治效果。手术的方式及手术范围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因、症状、体征及是否有生育要求而定。

心理治疗

心理因素在慢性盆腔痛的发病中占重要作用,慢性盆腔痛患者中有部分是源于神经精神因素,即使是有明确病因的慢性盆腔痛患者,也经常由于长期疼痛而伴有焦虑症状,二者互相影响。因此有学者建议应将神经精神方面的评估和诊治作为慢性盆腔痛的治疗常规。认知治疗、行为方式改变等治疗等对慢性盆腔痛患者很有帮助。

一项对盆腔瘀血综合征引起的慢性盆腔痛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作为治疗的辅助方法,心理治疗可以增加患者的信心,加强药物治疗的效果。对于病史长、心情抑郁或有焦虑表现的患者,妇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耐心细致,态度真诚、对患者抱有同情心,耐心解答她们的问题。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协助诊治。

总之,慢性盆腔疼痛病因复杂,不易确诊,有时即使做了腹腔镜检查也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患者疼痛的程度与病变程度不一定相符,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多伴有抑郁、多疑、焦虑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因此,关于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断与治疗较为复杂,目前尚无成熟的诊疗经验,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需要多学科如妇产科、消化科、泌尿科、运动医学科以及精神神经科、康复理疗科和疼痛科等联合起来,共同研究病情,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王建六

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妇科

王建六,1965年12月生,蒙古族,医学博士,妇产科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擅长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诊断与治疗。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等诊断与治疗。

1986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88-1991年河南医科大学攻读妇产科硕士研究生;1992-1995北京医科大学妇瘤中心攻读妇产科博士;1998作为学科骨干调入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至今;2002-2003年 瑞典Krolinska大学分子医学中心做博士后工作。

20年来,主要从事妇产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临床工作主要侧重于普通妇科和妇科肿瘤,能够独立完成妇科常见手术,如阴式子宫切除术、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切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等, 能够熟练进行宫腔镜诊断和治疗性手术等。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化疗和放疗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开展了抗尿失禁手术(如TVT-O,TVT,TOT等)和盆底重建术(如SSLF MESH,全盆底重建等)。

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女性盆底学组 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北京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北京大学临床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副主编;《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常务编委;《实用妇产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现代妇产科进展》编委;《中国医刊》编委;《中国医药》编委;《山东医药》编委;《中国综合临床》编委;《肿瘤预防与治疗》编委 ;《国际妇科癌症》(中国版)编委;医学参考导报-妇产科频道执行副主编。

科研方面: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优秀人才基金等科研项目,研究结果获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专著12部。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北京市百名优秀青年医师称号,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

来源: spanal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