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二三事 |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第一话)

作者:我爱问医生 2018-03-19阅读:796次

@产科医生邹丽颖

当天使来找孕妈妈报到时,常常会有一些小恶魔悄悄跟随而致,在孕妈妈身体各处肆虐,给孕妈妈带来不适,水肿就是其中之一。不少进入孕中晚期的孕妈妈会被水肿盯上,都想求一剂良方来应对这不速之客,那么,对付水肿这个小恶魔,我们有没有武功秘籍?

(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邹丽颖做客直播间)

妊娠水肿到底是个啥?

我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水做的,在我们的身体组成里,50%~70%是水,越是水嫩嫩的人,身体里面的含水量越多(比如婴儿体内含水量可以达到80%),所以说“水嫩嫩”这个词用来形容人还是很贴切的。身体里的这些水可以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外和血管内(也就是血液中),人体内的各种代谢都是在这些“水”中进行的。正常情况下,这些水均匀分布,且处于动态平衡中,所以,我们眼中的人是一个个水嫩嫩的帅哥美女,而不是肿肿的海绵宝宝。但当这个平衡被打破,存在于组织间隙(也就是细胞外)的水不能及时被运送回血液中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水积聚在组织间隙,形成水肿。

妊娠期,由于一些生理性改变,如子宫增大等,孕妈妈更易发生水肿,由妊娠导致的水肿称为妊娠水肿。此外,一些非妊娠期发生水肿的疾病也有可能发生在妊娠期孕妈妈身上,故应加以鉴别。

妊娠水肿的特点及诊断

根据组织间隙中液体积聚的部位和特点,水肿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如:可以表现为全身水肿,也可以表现为下肢水肿。妊娠水肿通常是发生在下肢,有时可延伸至腹部。通常表现为“指凹性水肿”。什么是“指凹性水肿”,顾名思义,就是手指按下去,就出现一个凹。

妊娠水肿的发生时间:妊娠水肿多会发生在孕中晚期。也有一些水肿会发生在更早的孕周,这时就要注意是不是有病理性水肿(因为某些疾病存在导致的水肿)存在的可能。

妊娠水肿的识别方法:孕妈妈自己会感觉腿、脚踝、脚等部位有肿胀感,原来鞋号的鞋穿不进去,用手指按压肿胀部位后(尤其是踝关节处),皮肤出现明显凹陷,且不能快速恢复。此时,各位孕妈妈要注意啦,妊娠水肿这个小恶魔来拜访你了。

妊娠水肿的发生部位:水肿多会从人体的最低部位——脚部及足踝部出现,随后逐渐加重并向上蔓延,到达大腿、外阴、腹部等。某些病理情况可出现全身性水肿。

孕期为什么就容易出现水肿?

妊娠期间水肿有可能是生理性的,也有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在作祟。

生理性水肿

妊娠期间,孕妈妈的身体会发生某些变化,所以,更容易发生水肿,我们称之为生理性水肿。

【子宫的增大,压迫下肢静脉】

妊娠的本质就是天使住进了子宫里,随着腹中宝宝的一天天成长,子宫也会随之增大,这除了我们看到的腹部增大、子宫外凸外,也会对腹腔内造成更大的压迫。盆腹腔内压力的增加,使位于腹腔内的下腔静脉也受到压迫。下腔静脉是回收下肢血液的大本营,下腔静脉受压,致使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下肢组织间隙的液体要回流入下肢静脉也会更加困难,从而造成下肢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而形成水肿。这种水肿通常在下腔静脉解除压迫,血流通畅后会好转。比如,孕妈妈平卧休息或睡一觉后,水肿会好转。

【血容量增加,组织间液增加】

从孕6周开始,孕妈妈身体内的血容量会逐渐增加,以满足胎盘循环的需要,以及分娩时失血的需要。这个血容量增加在孕32~34周达高峰,平均可比非孕期的血容量增加30%~40%左右,约相当于1000ml,并持续到产后两周才逐渐恢复到孕前水平。血容量增加的同时,组织间液也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孕妈妈会有四肢肿胀的感觉。

【血液被稀释,液体更易渗透】

在妊娠期血容量生理性增加的过程中,血浆的增加会比血细胞的增加更多一些,从而导致血液被稀释,血浆白蛋白也被相应地稀释而下降,而血浆白蛋白是血液中的胶体成分,是维持血压胶体渗透压的东东,胶体渗透压是把水分吸在血液中的重要力量,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液的抓水力下降,水分更容易渗透到组织间隙,从而造成下肢水肿。

【盐分过多,滞留身体水分】

妊娠可导致孕妈妈身体内某些激素的水平发生变化,如,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稍有增多。醛固酮是维持身体内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增多会导致尿量减少,体内钠和水份滞留,因此,更易发生水肿现象。有些孕妈妈因为怕水肿而不敢喝水,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身体内滞留多少水分不是取决于您是否喝水,而是跟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点有关。

病理性水肿

【受疾病困扰,出现水肿现象】

如果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病、肝脏疾病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出现水肿的情况,此时为病理性水肿,水肿为疾病发展过程的表现之一。

病理性水肿可出现在下肢部位、双手、脸部、腹部等全身各个部位,引发病理性水肿的疾病不仅会影响孕妈妈的身体,可能还会间接地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应引起注意。

Tips:由于篇幅所限,今天我们着重讲水肿的识别,下一篇,我们将重点讲述面对这种种水肿,我们该采取怎样的处理措施!

有用的知识需要

分享和赞赏

(内容转自 产科医生邹丽颖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