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管得越严越叛逆?

作者:和孩子一起 2017-09-01阅读:5527次

为何孩子管得越严越叛逆?

专制的环境令人生病——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

经常有父母挂在嘴上的有“子不教,则父之过”。或是“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等类似的言语。确实啊,不觉得家教严厉的孩子更加地听话吗?

经常也就会看到有家长刚开始还好好的,一看到孩子们想要去挑战一下泥土或地板,便立刻变了一个模样。或是好好地吃着吃着饭,立刻就变了个脸,当着一堆人训斥孩子。而孩子有时也像这种百变家长一样,父母一转身,才乖巧的孩子立刻便顽皮起来,甚至表现得像小混混。

是啊,为何家教越严厉的孩子会有两个极端?要么极度温顺,要么极度叛逆?或是在家里表现很好,为何在外面就尽是惹出N多麻烦呢?

其实,那种家教异常严格的父母又可称为专制型父母(autoritarian parents)或是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的主要特点

控制型的父母喜欢控制孩子,使用的并不仅仅包括胁迫,打骂等恶劣手段,也包括精神上的冷漠,即有条件的爱,在孩子表现好时则给于大量的关心和喜爱,当表现不好时则收回爱。

控制型的父母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认为孩子,只要是孩子,不管年龄大小,只会故意捣蛋,需要有严格和细致的规定。

2、认为孩子对纪律和规则的服从要比独立思靠或自由表达思想更为重要,因而不能容忍孩子持反对意见。

3、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孩子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大人的权威,甚至不惜随意使用各种惩罚手段。

4、认为规矩大过于天,没有必要对孩子作出解释。口头禅一般是“我是你妈(爸),就得听我的,没有为什么。”或是“这个家我说了算!”

为何控制型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更不听话?

一般来说,生活在控制型家庭中的孩子,性格更为内向一些,表现不太友好,社交能力较差。另外,女孩子更喜欢依赖父母,男孩子们则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敌意。而且,更有可能不听话,不守规则,甚至出现叛逆行为。

通过研究发现,善解人意、宽容、亲和力强、控制欲低的家长比那些认为“有权对孩子们为所欲为、强加意愿给孩子、制度各种标准、不顾孩子需要和意愿粗暴干涉孩子行为”的家长,更易拥有一个心甘情愿听话的好孩子。相应地,在游戏时,母亲更少参与控制的孩子,也就是那些更有自由决定自己游戏方式和方法的孩子更易听从母亲的指令。

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就是,研究人员要求母亲离开,把孩子留在房间里,然后发了一系列的指令和要求如清理玩具或是不要玩玩具等,以便观察孩子们会不会听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要求,结果发现从母亲处得到支持鼓励和温暖的孩子,比那些家长平时要求苛刻完美的孩子更能守规则。

几点认识:

1、要认识到我们并不能像监控器一样子24小时地监护孩子,及时发现错误行为,并给于相应的惩罚。

确实,我们很难让孩子不吃这个,不喝那个,不能在这时大小便,不能不哭不闹,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难控制。而孩子一旦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即便想控制也难。

2、要认识到那种企图通过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的父母除了自己心神俱疲外,还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后果。

2.1从短期看可能有效,可是,长期看还是有极强的破坏性。

正如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所指出的,“专制的环境令人生病。”

2.2看起来虽然严厉的管束能让孩子顺从听话,实际上极有可能只是表面上如此。

这种不情不愿的顺从和那种心甘情愿的顺从完全不同。前者极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且一旦离开父母的监管则故态重演甚至变本加厉。

2.3可能导致自信不足,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低下

1991年美国《儿童发展》杂志发表了一篇对4100名青少年的研究报告,表明家长专制的孩子通常“在举止上更为顺从,更符合成人对孩子的要求”但是,他们“在自信方面付出了代价,无论是在自立方面,还是对自己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评价方式。”

3、在控制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最终的发展线路

当一个孩子处在时时刻刻提防被父母抓毛病,接受惩罚的环境,可想而知,会有如下几种成长曲线:

3.1惩罚越是多,错误越多,越对孩子起一个强化作用:自己就是一个不听话的人。

3.2更有甚者可能会将大人离婚或是不合等归结为自己不够听话,而自责、抑郁。

3.3极可能会养成一味取悦父母的习惯,而完全忽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一切以父母的要求和希望为主,而失去了主见。

3.4孩子越是感到受控制,越可能公开排斥父母“强加”的优良品德。

3.5学会了取巧,成为了“两面人”,当着高压型父母的面则表现乖巧无比,一转身便原形毕露。这种“双重生活”会存在多种心理问题。

3.6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则干脆破坛子破摔。

由此可见,对孩子管得越严,越有可能变得极度反叛也就不足为奇了。生活在高压的环境下,不断地面对父母的不满意和惩罚,会让孩子感到无处可逃的那种无助感,久而久之会激起心中的怒火。尤其是在孩子不断地扩大朋友圈发现别人家的父母是另外一种温馨的教养方式时,可能会不断恶化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当然,这种叛逆行为有多么严重,与父母的采取的高压手段有多极端,孩子的个性如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确实,一个无路可走,没有希望的人,像被困的斗兽一样主动出击,以证明自己的力量也是极有可能的。不就是有孩子忍无可忍要去嵩山少林寺学武以便学成归来好教训一下“残暴”的父亲吗?

不用看心理学家或儿童学家的统计数据,只要在游乐场或是学校等孩子们集中的地方看,就知道,那些故意挑起事端的孩子,或是敢于和老师对着干唱反调的孩子,十有八九是将家中的那种敌意发泄给更弱小的孩子身上

我家孩子以前被别的孩子打了,会觉得很委屈,会老老实实的地告诉老师或周围的大人,可是,有时会忘记了,按他说的“本能反应”进行自卫反击;后来,我跟他说:你只要对欺负你的伙伴吼一声:你再敢动我一下,我就告诉你爸妈!他有一次便很高兴地跑来告诉我,还是妈妈这一招厉害!这句话还真的不是瞎掰的,那是有研究支持的:在过度管制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即使只有三岁,在与同龄人相处时也更爱捣乱和好斗,而导致极度不受小朋友们的欢迎。

确实,如果家长的管制太过于严厉,孩子可能会无意识地创造出另外一种秘密生活,将不良的行为在家里面隐藏起来,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控制便借机发泄怒火,成为小朋友中人见人怕的混世魔王。这种孩子看似强悍无比,实际上脆不可堪,因为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想着法儿控制他们的爸妈。因而,爸妈便是他的致命弱点,哪怕是光听到名字都会让其胆颤心惊。

几点注意事项:

1、尽量少使用控制式的羞耻感

尤其是在幼儿期,正是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对于“我是谁”并未建立完整的概念。孩子需要的是被认同、被信任和自信的感觉,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盲目地使用一些控制手段,让孩子感到羞耻感。羞耻感会抑制孩子自由表达情绪,害怕变成父母心目中的坏孩子而放弃向外的探索,不再对外界世界感兴趣。

2、要让孩子学会接受全部的自己

要更多地引导孩子,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要和孩子一起认识到他/她的优缺点。尤其在在孩子受挫时,更需要不是指责、嘲笑或是惩罚,而是支持鼓励,并认识到事情总有不如意之时,需要的是乐观主动地去克服各种困难而不是逃避。

3、多留意孩子的反叛行为

当然,并不是说家庭环境较为宽松温暖的孩子就不会出现任何反叛行为,而是说不管是非反叛期限还是反叛期(一般指挥2-3岁的幼儿和青春期孩子),一直以来存在明显的抵触性反叛行为,或者孩子喜欢上演“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戏时,就要留意和检讨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

当然,父母毕竟不是万能的,而且父母可能会在不同情形下扮演不同类型的父母,只是说,我们要认识到,太过严厉的教养的负面效果,这种压制型的教育会导致极端的不良行为,而需要时不时地检测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以便不断地提醒自己朝着更为理想的父母方向努力。

正如《无条件教育》(Unconditiaonal Parenting)的作者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所指出的的“研究人员还确定,大多数家长整体上不会采用单一的养育模式,针对孩子的不同错误行为,他们会倾向于不同的反应”。扪心自问,确实如此,这也就表明只要家长们愿意,还是完全可以拓宽知识面,并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和方法。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说对孩子的行为不闻不问或是放任自流,而是说,要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健康的家庭环境,给于孩子更多的鼓励支持和指引,设定明确的界限而不是事无巨细的绝对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