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新的信息,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处理和消化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输出,也就是行动,同时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三观。大多数人时常会感觉到焦虑和心塞,同时也会感受到快乐和幸福。那么如何处理这些焦虑的情绪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焦虑,理解它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下面我们就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去理解这些伴随着我们的焦虑。
我有一个研究生同学,姑且称之为A君吧。A君的学生时代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研二时期连续发表两篇SCI,每天六点半起床就去到实验室做实验,寝室关门前一刻才回来。同时,A君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打的一手好篮球,也是KTV里的麦霸。毕业几年后,我们在上海相约撸串啤酒,酒到正浓时A君突然哭了:
我:怎么回事啊?
A:我觉得自己现在活的特别失败。
我:不会吧,你从小就是品学兼优,毕业了就去央企的核心岗位,前途无量啊。
A:在上海,我半年的工资才够买一平米的房子,每天挤地铁上班,在目前的岗位需要很长时间技术的积累才能有所突破。这和我上学的时候想的不一样啊!
我:那你女朋友呢?
A:已经分手了,她这么优秀,我觉得我根本配不上她,不想耽误她了。
读者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焦虑情绪产生?
“之前计划每周去健身四次,可是连一个星期都没坚持住,唉,我真没用!”
“说好的戒烟呢!怎么又忍不住抽了起来!”
“这个月又没存下钱来,我真是管不住自己的手啊!”
其实以上这些焦虑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一个人的所知,所信与一个人的所为存在着一致性。比如,你认为一个完美的身材是自己想要的,那么你就会计划去健身来实现那个理想的自己;你认为不吸烟对自己的健身有帮助,那么作为一个烟民你就会想办法去戒烟来实现自己的健康。而失调就是一个人的所知,所信无法与环境以及自身的行为相一致,简单的说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和自己心中的理想存在差别,即为失调。由于人本身对内外一致性的追求,产生失调后人会主动寻找方法消除这些认知上的失调,来实现这种一致性。但是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消除这种失调,进而无法实现一致性。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下A君的情况:
A君的家庭不算富裕,而且父母有病在身,所以A君从小就被周围的亲戚朋友灌输着一种理念:你要好好上学,工作后要多挣钱,要在这个社会中立足,要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要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学生时代的A君不存在认知失调,因为他现实中确实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这和他的认知是相一致的。但是毕业后,A君进入了社会,而且到了上海这样一个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城市中,他发现:自己目前无论多努力都看不到在上海立足的希望。对于“在上海立足”,他的认知是能够很快买一套房子,有车,做一份前途无量,能够快速升职的工作,但是现实却是,对于一个毕业生,没有家庭的资助,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在上海买到房子。这样就造成了认知失调。那么A君为什么要和自己的女朋友分手呢?在A君的认知里,他的女朋友应该要享受比较高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现在的他无法为自己的女朋友提供,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配不上”她。这也是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自己的认知失调,A君选择与女朋友分手也就在情理当中了。所以说,导致A君认为自己“活的很失败”,生活在焦虑当中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认知失调,而且自己没有办法消除这些失调。一方面是现实的残酷,另一方面是家庭寄予的期望,A君感觉自己像是被两股力量互相撕扯着。
所以说,认知失调就是我们时常感觉到焦虑的罪魁祸首。那么如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进而实现内心的平和以及无焦虑的生活呢?
正视自己的认知失调。每个人情绪中都会存在着多多少少的认知失调,能够把控好自己情绪的人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勇敢的剖析自己的内心所想,勇敢的看清楚现实。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积极调整自己的认知。有的时候我们的认知其实是脱离实际情况的,比如说,家庭不宽裕的A君希望自己能够短时间内在上海买一套房。如果A君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认知,把自己的理想放在5年后10年后去实现,那么凭借他的聪明才智,是有很大机会的,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因为工作繁忙或者需要照顾家庭而无法保持高频率健身的人,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定的小一些,比如说每周只健身两次。
努力+坚持。正视自我和现实并且合理的调整自己的认知之后,要想消除认知失调,靠的就是努力和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弥补自己认知和现实的不一致,实现理想中的一致性,最终消除自己的焦虑情绪。
原创内容,全文1858字,喜欢的话请各位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