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害羞—行为抑制的儿童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

作者:王翼心理 2017-10-08阅读:1925次


“害羞其实是一种害怕心理。害羞的人担心自己暴露在阳光下的缺点会让人看不起自己,因而不敢表达自己,而且越是表达自己就感到越害怕。”

——Koraly Pérez-Edgar

天生害羞—行为抑制的儿童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

心理学家重新审视了儿童害羞的原因和影响。部分儿童非常喜欢并且愿意站在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宠物或是贝壳纪念物。但若是一个腼腆的孩子呢?“在公众面前展示以及说话就是一场噩梦”,Robert J. Coplan博士说道。

对于害羞的孩子来说,害怕在公众面前展示以及说话仅仅是一生活中的小部分,每一次的生日聚会和去游乐场都会令他们充满担忧。

好消息是:大部分社交回避的儿童成年之后都可以正常自如发表商业演讲或参加聚会。但是害羞的儿童在成长至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会有较高的可能性发展出社交焦虑。

心理学家不仅要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儿童害羞,还要寻找方法避免过分害羞对儿童造成的不利影响。

儿童气质类型--腼腆的笑容

在形容儿童的气质类型时,父母、老师以及朋友往往都会使用到“害羞”这个形容词。但是科学家对害羞有自己的定义,害羞--又称为行为抑制(行为抑制性主要是人在陌生环境下,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胆怯、退缩、恐惧、紧张、不敢主动接近陌生人和陌生物体的气质特征)--与内向不同。相对于和同龄人玩耍,内向型的儿童更喜欢独处、读书、玩乐高积木;另一方面,行为抑制的儿童渴望社会互动,但问题是社交会带来压力。一组针对14个月大的婴儿-7.5岁大的婴儿跟踪调查,显示气质类型为行为抑制性的婴儿,在7岁左右显示出焦虑症状,气质类型为行为抑制(对陌生人和场景表现适应苦难)的儿童更容易发展出社交焦虑障碍。

“害羞儿童的典型特征是羞怯,时常露出腼腆的微笑”,Koraly Pérez-Edgar(博士,来自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说道,“你可以分辨出他们想要交流,但这对他们来说压力太大了”。

天生害羞—行为抑制的儿童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

害羞起始的时间非常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Pérez-Edgar的前顾问Jerome Kagan(博士,来自哈佛大学)和 Nathan Fox(博士,来自马里兰大学)主持的纵向研究发现行为抑制的早期征兆在婴儿一周岁时就已经很明显了。

Pérez-Edgar解释道,一些婴儿在四个月大时就开始对新异的刺激有强烈的反应。当大部分婴儿都紧紧盯着新的汽车玩具、拿着音乐玩具咕咕哝哝时,另一些婴儿却表现出痛苦、拱起他们的背部大哭;后者更可能成为教室里害羞的儿童。“随着儿童的成熟,对新异刺激的敏感就会演变成对社会新异刺激的敏感”。

这种敏感性并不是一件坏事。研究害羞的专家强调保守,对社交情境的回避并不意味着缺陷。Coplan说,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这样一直繁荣昌盛,部分得益于那些更加谨慎、对环境中威胁更好适应的个体。

“慢热”(slow to warm up)从某些方面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优势,害羞可以成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润滑剂”。一项历时数十年的研究发现,与害羞相关的行为--比如目光躲闪或腼腆的微笑—在社交中往往给对方留下积极的印象。但害羞也有一些消极面;Coplan强调害羞的儿童与同龄伙伴之间相处时间更少,但同伴关系对于社交技巧的发展很重要。“儿童可以从同龄人身上学到从其他群体中学不到的东西,如果他们很少与同龄人交往就会错过一些技能的发展”,Coplan说道。

天生害羞—行为抑制的儿童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

害羞的儿童在与其他同伴玩耍时往往会有更多的负性体验。害羞的儿童可能会被伙伴们误解,认为他们不友好、不合群。“他们时常会被其他孩子拒绝,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目标。”Coplan说道。

但对害羞儿童危害最大的是焦虑。Pérez-Edgar说,大部分儿童成为社会适应良好的成人,约有30~40%的非常害羞的儿童发展出社交恐惧--比正常人群高出4倍的患病风险。

高焦虑会引起其他的问题,比如抑郁与药物滥用。药物滥用听上去违反直觉因为那些安静、羞怯的儿童不太会去寻找刺激;但焦虑的成人会把使用药物和酒精作为一种“社交润滑剂”,Pérez-Edgar说道。“他们应对社交焦虑的方式,其中一种就是使用药物特别是饮用酒精”。

幸运的是,大部分的儿童随着时间会习得更健康的处理方式,Henderson说道。“我们很少见到行为抑制的儿童会成为最活力四射的成人,但大部分人的害羞水平都不会太高;随着成熟和阅历的增加,他们学会如何管理情绪”。

事实上,一些儿童在脱离尿布之前就已经开始管理自己的害羞了。在一项最近的研究中,Cristina Colonnesi(博士,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及其同事让两岁大的儿童在陌生人面前学动物的叫声。研究者对儿童的害羞的面部表情进行了评分,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他们发现那些表现出消极的面部表情的儿童体验到更多的焦虑。而学会如何积极地表达害羞情绪可以帮助儿童管理焦虑情绪 (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4)。

害羞的大脑机制

为了解儿童是如何成功管理他们的害羞倾向,心理学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观察。Wolfe及其同事在研究工作记忆时发现害羞的儿童的表现略微逊色于外向的同龄人。她翻阅了以前的一些研究,发现害羞的孩子在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语言和其他认知领域的表现逊色于正常的同龄人。

Wolfe说,这种影响虽小但却持续不断,但到底是害羞影响儿童的认知还是这种潜在的认知差异塑造了儿童的人格呢?

Wolfe的研究假设了两种情况可能在发展的不同节点上都是对的。在一项纵向研究中,她和她的同事发现:婴儿在五个月大时表现出较好的认知能力,在十个月时却展现出较多的恐惧情绪;该结果显示了早期的认知能力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的气质。但那些3岁时特别害羞,工作记忆任务的成绩比较一般的儿童,等到4岁时测试结果依然不理想,这跟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14)

“早期的认知能力决定你后来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方式,但是当你越来越大时,会发现害羞实际上促进了你认知能力的发展”,Wolfe解释道。

Wolfe也观察了害羞儿童的大脑。在即将发表的一项研究里,她使用脑电图(EEG)比较四组被试的大脑激活程度--测试后执行功能高于平均水平的害羞儿童、非害羞儿童,测试后执行功能低于平均水平的害羞儿童、非害羞儿童。高表现害羞组儿童大脑的激活模式与其他三组明显不同。

天生害羞—行为抑制的儿童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

其他的研究者也在探索害羞的神经生物机制。在几项研究中使用了fMRI脑成像扫描技术,Fox、Pérez-Edgar 及其同事发现,显示出对新异刺激高敏感性的青少年,在婴儿期时他们的杏仁核(与恐惧、厌恶情绪有关)表现出更高的活跃水平。

在过去几年的大量研究中,Pérez-Edgar扫描了上百位害羞青少年的大脑;她发现害羞儿童杏仁核的活动水平很相似。换句话说,即使没有焦虑症状的害羞儿童仍然表现出较高的杏仁核活动水平。Pérez-Edgar解释道,害羞儿童的主意选择性是问题的关键,害羞的儿童更可能过分关注事物的消极面,夸大事件的危害性,将中性事件理解成有安全威胁的情境。

Pérez-Edgar及其同事分析了婴儿时期有行为抑制的青少年的注意偏见。她们发现相对于那些根本没注意到环境中威胁信息的个体,那些对危胁刺激(如愤怒面孔的图片)显示出高注意力的个体更容易有社交退缩行为(《情绪》, 2010; 《儿童异常心理学杂志》, 2011)。

Pérez-Edgar说:“如果我们把接收到的信息识别为威胁刺激,我们就会把整个环境看做是有威胁的”。帮助这类儿童将他们的注意力从威胁刺激上转移,有助于改变他们的行为--可能会改变他们潜在生理机制,有效降低患上焦虑障碍的风险。

现实中的事件体验

注意力仅仅是帮助害羞儿童的其中一种办法。害羞可能源自于生理,但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儿童是否害羞。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些父母避免将害羞的孩子放在令他们不舒服的情境中。但是在音乐课上合唱,群体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如何应对这些不舒服的情境。当父母过分保护,孩子就错过了练习管理害羞感觉的机会,这会增加患焦虑的风险。

这对父母来说可能难以接受。“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感到害羞,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要保护他们;但事实上父母需要“后退一点”,给予孩子支持但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这种状况”,Henderson说。

天生害羞—行为抑制的儿童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

生命早期的社会接触也很重要。Henderson说,研究显示那些与父母或保姆呆在一起的比经常去托儿所的害羞儿童更容易有焦虑症状。其他证据显示交一个好朋友对害羞儿童会有很大帮助。“经历真的很重要”,Henderson说道。

研究者仍在关注哪种经历对害羞儿童最有帮助,但同时心理学家强调:“害羞不是问题。”害羞不是心理疾病,‘慢热’并没有什么关系“,Pérez-Edgar说道。“在学术研究中心,很多同事都属于行为抑制的类型,因为这儿的工作环境和方式适合我们的气质类型,所以在合适的环境中,所有的儿童都可以正常生活”。

文献整理和翻译:王翼 刘悦

中文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违者追究责任

王翼心理工作室治疗范围
  • Anxiety disorder/焦虑障碍(特定恐惧障碍,强迫症,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 Major depression/抑郁障碍

  • Self injury and suicide/自残,自伤行为干预

  • somatic symptom/躯体形式障碍(疼痛障碍、躯体症状、疾病焦虑障碍)

  • relationship and martial issues/亲子关系(和父母关系、和子女关系),亲密关系(包含情感问题、婚姻问题)

  • 性少数群体(LGBT)咨询

  • 以英文为母语的外籍人士心理治疗(offer psychotherapy to English speaker)

咨询和治疗方法
  •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针对抑郁伴随焦虑情绪、低自尊与创伤、自杀与自残行为的干预

  • 行为治疗(exposure response prevention)针对强迫行为、社交回避/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惊恐发作的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疼痛障碍、躯体症状、疾病焦虑障碍)的干预

  • 儿童依恋关系(attachment)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婚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基于家庭系统的治疗

  • 基于正念的认知行为治疗(mindfulness based CBT)

  • 基于实证研究(evidence-based therapy)的循证心理干预

天生害羞—行为抑制的儿童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