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他:那个快乐的你,哪儿去了?他征住了,习惯化的微笑挂在脸上,凝固。眼泪无声地流下。但他依然克制着不发出声音,只是默默地,让泪水从眼镜片下面流淌出来。
他是我的一位抑郁来访者。每次来咨询都彬彬有礼,带着克制的、礼貌的微笑。可是每次会谈,我总觉得像在围墙外打转,进不到他的内心世界。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我静下心来,泡上一杯绿茶,好好地回顾了治疗的过程,发现问题的关键,出在这三种关系:
1.他和自己的关系;
2.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他和世界的关系。
首先说说他和自己的关系。他是典型的利他主义者,绅士、优雅,细声细语,处处为他人考虑。但唯独忽视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为什么会这样?每个人生来就是自我关注、利己的,而一旦利己思维受到挫折,比如社会和家长的批判,幼小时期的个体就会屈服,从利己思维转向利他思维。因为在社会里,只有利他才能得到嘉奖。
其实,利己和利他本质是一样的。即真正利己的人,总会恰当地利他,而利他的客观结果,也能达到利己。
你会发现,周围任性一点的人,虽然不一定特别优秀,但是他们过得自在。而他,恰恰相反,太多的顾忌、太多的教养,约束了真实自我的情感释放。
再来讲讲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他总是用礼貌和克制来与我保持距离。其实人生来就有亲密关系的需要。比如孩子,生来就会哇哇大哭来引起家长的关注。
如果他变得沉默了,只有两个可能的原因,要么发现哇哇大哭没有用,要么发现这样一来反而遭受更多的苦恼,比如批评,责骂,挨打。于是不如安静下来,不再发声。
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刻意保持距离。“我不想和他说心理话,反正每次说了以后,带来的都是更糟的后果”。从这段他谈与父亲关系的话中,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刻意保持人际距离了。
幸运的是,他有足够好的物质条件去平衡利己与利他的利益冲突。但是,潜意识里他认为,只有利他才能得到积极的回应或嘉奖。以这样的视角,他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
问题总在关系中呈现,在关系中疗愈。作为他的心理治疗师,当我自我暴露曾经的三次抑郁体验时,他的眼睛里放出了少见的光,我感受到他的兴趣。这也是他少有的愿意与世界建立的链接之一。
心理治疗师本身就是疗愈的工具。那么,接下来,我会用好这个工具,恰当地自我开放,无条件地关注他的感受。他什么时候出现了移情,治疗的转机也就到来了。
注:移情,指的是心理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心理治疗师身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