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对策

作者:益心益意 2017-10-22阅读:854次

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会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矛盾心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爱慕虚荣、互相攀比;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又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对自我抱有较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价值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形成心理上的矛盾冲突。

2、焦虑心理:大学毕业生择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和择业形势,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国家需要、个人意向、有限的供职岗位、多样的工作环境等多元因素组合的职业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毕业生们最为困惑的难题,他们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或职业期望过高,不切合实际;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幻想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或为尚未到来的困难有心忡忡,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大学毕业生时常焦躁、忧虑、烦恼、困惑、恐慌等,这是典型的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

3、挫折心理:生活中有成功就会有失败,而大学毕业生由于一直囿于校园,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大都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对待挫折的准备。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感到苦闷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等复杂的情绪体验,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悲观消极,这就是挫折心理。

4、嫉妒心理:择业中的嫉妒心理,就是看到别人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变得不甘心,并为此产生恼怒别人的情绪。有嫉妒心的大学生往往自私、心胸狭窄、虚荣心强。嫉妒的对象往往与他们自己专业相近、才貌相近、兴趣相近或是性别相同,在择业中,嫉妒心理使得与他人的关系疏远,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从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择业中的嫉妒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性。

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对策

5、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也是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做事缩手缩脚,优柔寡断,面试时更是紧张得言行拘谨、词不达意,从而坐失良机;有的因为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了勇气,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他人,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6、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太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他们往往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高校,但是,他们有的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天之骄子”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或自我评价过高,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的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则择业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怕艰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双向选择变成了单向选择,不切实际地挑选用人单位。

7、依赖心理: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己,不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严重,他们一方面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所以对职业选择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劣势。

8、攀比心理: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青年学生大都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LL,L,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9、从众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社会潮流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选择大城市、大机关工作,追求功利,其实这样做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他们没有从职业发展、个人前途、国家需要等方面去考虑,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缺乏独立意识。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各种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稳定的择业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择业目标的合理确定,也有利于择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转变,从而实现顺利择业。

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对策

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对于择业的目标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的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即择业取向要以社会需要为重,以社会利益为前提,教育大学生将职业理想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把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以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需要为重,认识到职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人们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2.保持良好的择业心境

择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择业时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这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境就非常重要,它能使同学们理智地看待竞争,冷静地分析形势。坦然对待各种困难,乐观地消除障碍。所以,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因此才可能保持良好的择业心境。

3.确立恰当的择业角色

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摆正自己的位置,确立恰当的择业角色。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客观:二是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是否实际。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个方面,才能找准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类型、气质、兴趣等,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在哪,自己的劣势在哪,从社会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全面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在择业中的角色,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要自暴自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

4.调整择业的期望值、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大学生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才能确立合适的择业角色。一般来说,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想每个人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要是不能清醒地认识这一点,极有可能走入择业的误区,有些同学的择业期望值过高,一心要找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其结果是常常碰壁,使自己陷入困境。因此,大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在择业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遵循“服从社会需要原则、发挥优势原则、有利于发展成才原则”,并且能从小事做起,把远大的理想落实到现实的努力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今后的发展做准备。

5.增强择业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择业能否成功。试想,一个人精神萎靡、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缺乏自信,又如何能打动别人,赢得成功7当然,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雄厚的实力作保证,不是盲目地自负和自傲。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要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择业的自信心,实现顺利就业。

6.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

大学生在择业时,社会并不把他们当作学生或未成熟的青年来看待,社会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因此,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十分重要。首先,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日常小事开始,训练自己独立处理问题,发展各种基本生活技能,学会自立;其次,要注重培养应付工作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不是等待别人的安排和指导,学会顺应环境、改变环境、第三,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走向独立,思想上要意识到作为大学生,要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心理上的独立,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无论成功与否,身在顺境和逆境都能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之中,处理不当就难以保证心理健康。因此,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对其一生都至关重要,我们要认真分析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顺利实施择业目标,防止心理异常的出现,使其尽快适应职业,尽快适应社会,实现顺利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