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他一直在研究一个人们比较关心的课题: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在研究过程中,米哈里曾经访谈调查了很多普通人以及专业高手,比如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和外科医生等等。结果他发现,有些人在他们的工作和兴趣爱好中,有时会感受到一种“忘我”的幸福愉悦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其实很多人曾经都经历过,只不过并没有留意。米哈里把这种状态命名为心流(Flow)。所谓心流,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又能接得住这个挑战时,你就可能会进入这种状态。
处在这个状态中会有几个特征:做事时会忘记自我,也忘记时间的流逝;有强烈的愉悦感,你觉得自己的每个动作和想法都如同行云流水一样,是朝着目标不断前进的。心流对很多人来说并不会经常出现,但它很有价值。如果我们能控制这样的体验,我们就能提高做事情的效率,获得更好的成果,以及让工作过程的体验更好。通过研究心流课题,米哈里也是希望能了解人们怎样才会有强烈的幸福感;为什么在工作中有些人做自己的事情会感到十分开心,而其他人则会感觉枯燥;人们怎样才能静下心来专注地去做事情不被外界所打扰等等。研究之后,米哈里把他的成果写成了一本书《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除了总结出心流状态的特征之外,米哈里也认为,进入心流状态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而如果你准备好了这样的条件,你就有可能能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其实,我们从对“心流”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其中一个明显条件是做事的目标和自己的能力要匹配,也就是说目标和挑战的难度在自己能力之上一点点,不能超出太多。如果能力和挑战难度不匹配,则会出现其他几种不同的情绪。当自己能力低而挑战难度很高时,人就会有担心或者焦虑的感觉。当挑战容易,自己能力绰绰有余时,就会觉得轻松然后是无趣。而当挑战难度低、个人能力也不足的时候,人就会对事情无动于衷,趋于淡漠。最后,只有当挑战适中、能力也适中时,我们投入心力、获得反馈、达成目标的过程才会获得心流。
除了把握目标和自己能力的匹配程度之外,米哈里在书中还提出了五个获得心流的基本步骤:第一,确立总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第二,找出可以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第三,把注意力集中在做的事情上;第四,随机应变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技巧;第五,在活动变得让人厌倦的时候,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我们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这几个步骤。拿步行这件事来说,它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但仍然能发展成一种伴随心流状态的活动。你在步行的过程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目标,比如行程的选择、要去什么地方、走哪一条路。路线确定以后,还可以选择在哪里停,注意哪些特定的路标。还有一些其他的目标则可能与个人风格有关,比如要求自己用更轻松有效的方法移动身体,或者用比较少的动作得到比较大的锻炼效果。你要在大目标下制定一些小目标,要不同于平时无意识的习惯状态,同时又刚好有一点难度。
接下来能连起来像打怪升级一样一个个去攻克。在步行当中,评估进度的方法可以是走完整条线路有多快的速度或者多轻松,路上看到了多少有趣的景物,路上想到了哪些新观念或者有新的情绪。这就相当于做一个“记分牌”,在过程中你能实时感受到自己的“得分进展”。活动的挑战一定程度上能帮我们全神贯注,不过,你也要自己有意愿去集中注意力接受挑战。步行在城市里并不难,但是在山路上就不容易了。我们要看路况,要决定在哪里下脚,还要保持平衡,不断调整步伐。如果不随机应变,就会摔倒。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展出“对付这条路”的一套技巧。步行虽然看上去是无意识的,但事实上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在城市里步行,有些人是这样培养技巧的:有的人挑最短的路,有的会选最有趣的路。有的人以在精确的时间内走完同样的路而自豪,有些人则喜欢经常调整行程;有些人在冬天专挑有阳光的路面,夏天则专挑阴凉的路面走;有些人刻意调整步伐,以便过马路时刚好赶上绿灯。
当然,这些享受乐趣的机会都需要培养,它们不会随便落到那些从不设法控制行程的人身上。如果不事先设定目标,培养技巧,步行就只是一件没有意思的辛苦的事。了解了心流的基本原理和进入步骤,你可以尝试自己去设计一下,把一件普通的甚至枯燥的事情做出乐趣来。现在,有很多运动和健身方法,比步行简单,但是没有让人感到乐趣。很多人其实是为了赶时髦或者为了健康而运动,把锻炼身体当成一种义务,过程中丧失了乐趣。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把形式与本质混淆了,以为具体的行动和事件就是决定体验的唯一现实。但其实,乐趣不在于“做什么”,而是在于你“怎么做”。“怎么做”如果融入了获得心流的方法,那就会有很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