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咨询师行业奠基人刘树林教授原创。
月球社独家授权发布。关注“月球社”公众号,可与作者互动。
《芳华》热播,票房飘红,触动五0、六0后内心最柔软的一块,他们或伤感,或唏歔,或大呼“过瘾”。而我这个有极其相似经历的过来人,除了有上述的心理外,更有一份与冯裤子阴暗心理的共鸣。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却从《芳华》看出了六种心理效应,算得冯氏对心理学的贡献。设若其中有一、二效应是心理学先哲从未言及的,那就更是有首创之功。不过此功不归我,归冯。
一、反向出牌效应
《芳华》档期原定国庆节,后听说被有关部门“禁”了。当时多少人为冯氏大呼不公,一掬同情泪。今天看完影片,才大呼上当。像这样一部类似红歌集锦、红舞展演的片子,有谁会去禁呢?思来想去,突然发现“禁映”者不是别人,正是冯小刚自己。原来这是冯氏及其他导演英雄末路时使出的票房杀手锏:反向出牌,欲红先“禁”,一禁即红。如今数亿票房已收入囊中,就是“被禁”的真相。
欲擒故纵,欲取先予,这正是“反向出牌效应”。当我们的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不妨试试反向出牌,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二、冻白菜效应
陈小萍因救伤员出落为英雄,却又因成为英雄而崩溃,成为精神病人。省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时,昔日的战友竟然发现陈小萍坐在精神病人席上,大惊,继而不解。陈小萍是本片的主角,是从“黑五类”家庭被刘峰做了手脚入伍文工团的。那个年代,能当兵已是幸运儿,当女兵更是凤毛麟角,文工团女兵是军中之花。按理说陈小萍进文工团那是“四美俱,二难并”。但冯氏却把她处理成为一个笑话,一个被全团女兵鄙视、敌对、嘲笑的对象。这样一个受尽冷落的人一下成为英雄,万众瞩目,鲜花掌声,按理说她应该春风得意,可是她却得了精神病,为啥?
最后还是医院领导以冻白菜为喻道出了原因:在北方,白菜一旦受冻,千万不能受热。一旦受热,温度升高,冻伤的部分立马就会腐烂。这就是“冻白菜效应”。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不仅一个长期受宠的人突然被冷遇,人就会崩溃,而且一个被长期被冷落的人一旦受宠也会崩溃。这说明两种对立的情绪情感之间有一个过渡,如果没有过渡,让大喜和大悲直接对接,突然转换,人的神经会因不堪落差而崩溃。
三、“造”雷锋效应
“造”雷锋效应全称为“情境造雷锋”效应,跟“时势造英雄”接近。但二者稍有差别:“时势造英雄”意谓时势搭建了平台,英雄才可能演出。而“情境造雷锋”是说:英雄本是凡人,不期而跌入某种情境,不想当英雄(雷锋)都难。处在一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工团高干子弟当中,苦活累活自然落在了没有背景的刘峰身上,一个活雷锋就这样被“造”出来了。就这样一个比雷锋还雷锋的人,却因为一个拥抱被发现,一个流氓就这样被“造”出来了。没有人干苦活累活,一情境也;拥抱被发现,又一情境也。人还是那个人,前后情境不同,一个凡人就被“造”了雷锋,又从雷锋被“造”为流氓。陈小萍更是这样的例子。如果说刘峰当雷锋还有几分自觉,那么陈小萍当英雄则纯属无意。她一个被发配到卫生队的倒霉鬼,何曾想到过当英雄,哪知一枚炮弹竟然把她推上了英雄的神位,其实她不过是本能地地趴在伤员身上而已。可以说,“雷锋”是被情境建构的,更是被对情境的描述、评价、定义建构的。
四、“摸”爱情效应
《芳华》吊诡时时有,其中一处就是刘峰一“摸”成鬼。在没“摸”丁丁之前,他是全军学雷锋的标兵,做了许多“让出上大学名额”之类的高尚行为,光环一圈一圈的,让人景仰不已。哪知那天与恋人丁丁拥抱被人发现,保卫处来人审问,问他“摸了哪里”,并用极其下流的语言诱导他说出“摸”的细节。刘峰一下子从天使成为魔鬼,高尚的爱情被一个“摸”字瓦解,变得猥琐不堪。事儿就那么一个事儿,情境就那么一个情境,用“拥抱”来描述,它就是高尚、纯洁、唯美的爱情,用“摸”来描述,它就是猥琐下作的流氓行为。以至于数十年后,几个战友看到丁丁发福的照片,再看看刘峰那只假手,还说“连假手都不想摸”,暧昧猥琐溢于言表。
可见事件的性质不是由事件的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对事件的描述决定的。也就是,事件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构事件的语言。这种效应可称为心理学上的“摸爱情效应”。
五、“流水账”效应
《芳华》写了一群文工团女兵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经历,跨度达二、三十年,选取了新兵入伍、文工团排练、陈小萍被辱、刘峰被贬、越南战争、文工团解散、深圳打工等几个典型情节。每个情节都有模有样,确实当得起“典型情节”的美誉。但通观全剧,却看不出有何深刻意义,看不出主题何在。叹芳华易逝?讽时代荒谬?还是讴歌英雄?似乎都不是,倒是像流水账,一对军中倒霉鬼由风光到倒霉的流水账。全剧全无深义,当不起《风华》之名,当不起冯导之名。对于我这个有相似经历的人来说,不知该叹冯小刚肤浅,剧如流水账,还是该服冯小风高手,善皮里阳秋。有几个细节,稍加处理,便会“深刻”:一是陈小萍因出身卑微而被辱,有的要搜她的照片,有的要搜她的内衣。这种处理是冯小刚的肤浅。其实那个年代,军队中是没人敢明目张胆欺负弱者的。恰好相反,人们争相表演对弱者关怀、帮助。弱者是表演雷锋觉悟的舞台,是稀缺资源,人人都会珍惜的。二是刘峰被揭发,这事正常的逻辑是部队千方百计掩盖,保护刘峰。因为树一个全军学雷锋的标兵非常不易,一个标兵就是全军的骄傲,是全军领导的脸面,这个来之不易的光环千万要保,这张全军的脸面一定要保。因为保住了这张脸,就等于保住领导晋升的阶梯。这么一处理,整个剧就会深刻许多,《芳华》的档次就会陡然提升。
但冯小刚的高明就在不刻意的刻意,或者说有意回避深刻,故意将有深意的细节处理得肤浅,表现为流水账。意在说明:那么刻骨铭心的爱情、那些纯洁唯美的青春、那些热血浇灌的神圣,串连起来就是平庸,如油盐柴米一样平庸。这也应该是一种心理效应:不管多么深刻高尚的事件,多了就是平庸,久了就会平淡。或者反过来说,无论多么平庸的生活,其实都是深刻的。又或者说,流水账就是生活的本相,生活的本相就是平庸。
六、丑动机效应
据冯小刚本人讲,他导此剧的初衷是了年轻时的一桩心愿。因为年轻时对文工团女兵想入非非而不可得,落下了心病,心病久了就是情结。这个情结折磨了冯小刚几十年,终于可以从拍一部剧来过一把瘾。就是这样一种阴暗的丑动机,拍出了一部唯美的艺术片。
从这片,绝大多数观众读到的是唯美,压根也猜不到冯小刚拍这片的丑陋动机。从审美心理而言,一部作品读美读丑,与作品无关,也作者无关,所以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从动机心理而言,动机和效果往往相反,以魔鬼之心拍出天使之片,也不是不可能。丑动机得到美效果,堪称又一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