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解惑

作者:高效课堂 2017-07-02阅读:3201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苦恼和困惑主要源自学生不能达到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十全十美”。所以,一些教师总是会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这样,除了让教师自己困惑不堪之外,更会让学生的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事实上,做教育,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客观事实:教师无法让所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同一个水平;教师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具有稳定不变的人类心理及道德品质……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所不能及的还是有的,甚至不少。教师梳理好这些让自己困惑的问题,是为了在教学工作努力寻找应对之策,了解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困难,掌握好尺度,更好地工作。本期,我们就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困惑”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期诸位教师能够直面这些困惑,先给自己“解惑”,然后再更好地为学生“解惑”,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一、教学中的困惑要“理解、理智”

学生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只有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教学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素质教育是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形成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每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身上的最优化组合,就形成他们有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因此,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避免教师教育的狭隘性,以下是为诸位教师梳理的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且必须直面的几个现实问题:

1、不是所有学生天生都适合学习你的学科

道理很简单,学生天生素质不一样,学习某个学科的悟性和理解力都不一样,成绩自然就不一样。有些学生可能天生言语能力差,他们再努力也很难提高语文等学科成绩。有些学生天生空间立体感就不好,怎能学好立体几何部分的知识呢?教师不得不面对学生在某些方面天生能力差距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做的是继续扬其长,尽力补其短,而不是气急败坏的训斥学生。

2、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你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说话的态度、语气、语调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指望学生都喜欢你。电视台最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也会有人对他们不屑一顾。明星、大腕拥有再多的粉丝,也会有人对他们嗤之以鼻。教师只要努力去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类型就好,不要指望所有学生都喜欢你。

3、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你的学科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再好的学生也有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只是为了高考,为了前程,他们能够忍受不喜欢的学科进而强迫自己去学习。很多学生在选择大学时避开了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专业就是证据,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愿再学某些学科,这是事实,也是必然,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当学生因为不喜欢你教的学科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时,如何处理,对他们严格要求到什么程度,这是关键。

4、不是所有学生都比你差

现代的学生知识面在互联网的时代非常宽,他们上网的时间可能远远超过了教师,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可能难以想象他们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更何况,学生在天生素质上某个方面已经超过了教师,因此,明智的教师必须要拥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弟子不必不如师”,经常和学生研究讨论一些问题,会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尊重,对学生也是莫大的鼓励。

5、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听你话

师道尊严在我国已经流行了上千年,一时改变很难,更何况教师需要尊严。教师的尊严不是固执,不是威严,更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在与学生交往中用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得到的一种特别的尊重。所以,也不能说学生不听教师的话,就伤害了教师的尊严。另外现代的学生个性张扬,这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教师只要明其理,通其道,如果学生坚持自己的思想,也不见得是坏事,况且,有些偏见地认识,本来就不是教师三言两语或一时半会儿就能让他达到深刻的纠偏,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教师也不必固执其中。

6、不是所有学生家庭教育都一样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永恒的,其教育效果和力量不是学校和教师能够相比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待人接物,在礼貌、文明、方式、习惯等等方面都有差别,甚至相差甚远。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教师应该明白,你的教育力量有多大,只有将自己的教育力量与家庭教育力量相融合,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忽略了父母的言行,不与学生父母交流需要学生改进的地方,得不到他们的支持,教师永远只是教师,得到了支持教师就会成为“妈妈”和“爸爸”。

7、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教会,但所有学生都能学会

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非常努力地讲解、示范、说教,但结果发现讲了多少遍了,学生还是不会。这虽然是事实,但都没有击垮教师们努力讲解的信心,因为讲课本就是教师的天职。其实很多学生领悟能力差,速度慢,要想掌握某个知识,需要他们自己琢磨,努力调用已有的知识,细细地思考,想通了,就会豁然开朗。多少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只要坚持主动学习,慢慢去琢磨,再加上教师耐心地指点,他们都能学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综上所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

二、教育中的困惑要“五舍、五入”

除了教学之外的,教师最大的困惑恐怕当属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但老师批评学生,如何掌握分寸,成了当前老师批评教育学生遭遇的困惑。小学生幼稚,中学生叛逆,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就想与老师对着干,甚至还会顶撞老师,这让许多教师大为恼火。其实,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教师的批评不当有关,那么,教师到底该如何去说服教育,才能做到恰到好处而不逾矩呢?具体而言,面对学生错误教师要做到“五舍五入”。

(一)五舍

1、舍:动辄发火

教师批评学生时,教师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把自己的心态放平,把心中的怒火压一压,用缓和的语气向学生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最好能表达出自己非常理解学生的情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生也希望得到教师冷静说服的态度。

2、舍:大吵大闹

教师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自己讲话的声音,批评学生时的声音要低于平时说话的声音,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更易于学生接受。一些老师,往往会大声斥责,结果是,老师越大声批评,学生反而会用更大的声音来“回敬”。可见,大声斥责只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实际上,如果老师们抱着真诚的态度去劝说学生,那么声音自然而然的就会小下来。

3、舍:言辞犀利

学生犯小错误是难免的,适当的说服教育是可以的,但是,教师批评学生时,要拿捏好语言的适度。过重的语言往往会因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将小事扩大化。在教师一次次犀利的语言下,学生会变得麻木不仁,最直接的恶果是造成了学生与老师的对立面,不但起不到批评的效果,反倒会使矛盾越来越激化。

4、舍:喋喋不休

如果一个教师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听,接不接受,他都在那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这样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倒会让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而拉大了师生彼此的距离。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说话不要多,要有份量,说一句算一句,能让学生听到心里去。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还要多采用启发式教育,批评的要及时,要就事论事,要有根有据。批评学生,不是张口就来,批评是门艺术,话不在多,而在于精。

5、舍:指责命令

教师批评学生时要创造一种尊重和接纳学生,同时学生也能接纳自己的气氛。教师不是用指责、命令的口气,而是用建议、商量的口吻来说话。如果学生顶嘴,教师就耐心的听完学生的所有辩解,释放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之后教师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还是能听到心里去。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五入

1、入情

情感是育人的基础,情感是师生之间心理相融的纽带。学生犯错后,大多内心十分胆怯和惭愧,尤其需要教师的温暖和鼓舞。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句推心置腹的话,每一束真诚的目光,往往传达着信任和鼓励的信息,给学生以温暖的勇气。

2、入理

中小学生年龄小,世界观尚处在形成之中,看问题往往单纯、幼稚甚至片面。他们常常从个人的喜好出发,对事物妄加评判,即使评判错了,也时常强词夺理,不肯轻易认错。所以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晓之以理,只有以理服人,才能触动他们灵魂的深处,引起他们自省、自责。

3、入法

批评还要讲究方法,否则就很难达到目的,甚至会发生犯错学生跟老师顶牛的现象。作为教师,应当选择最佳切入点,多用迂回战术,避免正面冲突,让学生欣然接受批评。讲究说话方式,注意语言艺术,硬话软说,直话曲说,明话暗说,严话宽说,就会批评如流水顺利“流进学生的心田”。

4、入耳

对于教师来说,批评教育学生时“打开窗户说亮话”并不一定好,脱口而出的严厉批评式指责,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尽量把话说的委婉些、中听些,就会使“忠言”不“逆耳”,从而更加“利于行”。要把话说得中听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加强这方面训练,同时,还要掌握婉言、暗喻、类比、对照等多种修饰技巧。

5、入微

曾听到这样一段师生对话:老师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这么差,你说说,是什么原因?”学生不语。老师接着说:“说一千,道一万,依我看还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据老师们反映你课堂上常常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作业也不及时交。”“作业我都按时交了,不信你问问课代表”。“你敢跟我犟嘴?”“我没有犟嘴。”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批评学生没有真凭实据,只是“瞎咋呼”,结果使自己陷入难堪局面。教师要细心观察,只有抓住学生的“把柄”,批评起来,才能做到有理有据、有的放矢,学生改正起来也会有所适从。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批评教育。成功的批评教育若阳光,若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反之,则若风暴,轻易吹灭学生心中的火苗。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注重“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学生口服心不服,甚至师生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许多教师从教多年,曾被学生感动过,但也曾与学生有过不愉快。有时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真的感觉自己很无奈,甚至很无能,困惑由此而生。我们常说:“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可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困惑和无奈却往往让许多教师难以“静心”。难以“静心教书”就难以“尽心育人”。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还是很多,特别在社会进入多元化,教育必须面临革新的当下,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梳理一下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到底有多少无奈和困惑,又有多少必须面对的困难和窘境。虽然“困惑”会让老师感到痛苦,但希望这种痛苦是来自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不是消极的倦怠和麻木。当我们真正想明白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更加顺畅,心情也会更加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