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理问题,到底该吃什么“药”?

作者:医心联 2017-12-30阅读:312次

今天是一个关于“吃药”的主题。

这是目前中国精神心理卫生现状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困扰不少对于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不甚了解的大众的问题:

-我遇到什么问题了?

-是心理问题么?是精神疾病么?

-需要吃药么?吃什么药?

-我不想吃药能好么?心理咨询能帮我么?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到底“什么是心理问题,什么是精神疾病”,我一般会做如下的介绍: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大致理解为三种:

1. 心理健康

2. 心理亚健康(不健康)

3. 心理/精神异常

这三种情况不是种类上的划分,而是一个区间上的划分。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连续谱上的区间划分。

从心理健康到亚健康再到心理精神异常,你所在的区间是哪里?

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心理精神异常

你的心理问题,到底该吃什么“药”?

什么是亚健康的心理水平呢?心理亚健康很严重么?

有很多的研究或者新闻报道都说:当前现代都市人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的水平。

打个比方来说,心理健康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是一样的。

当你去医院做体检,所有的指标都有一个标准范围,大部分的人体检报告都是正常,那么说明你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

然而,当你上了年纪,或者由于工作性质(应酬、熬夜),你做体检的时候,总是有个别指标不太好(血压、血糖、血脂偏高),这是很常见的状况,这时候你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而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注意作息饮食,多锻炼;

但是,一旦发现有些敏感指标出现异常,或者发现病变的情况,那么说明你的身体已经出现异常,这时候医生可能会开药或者做进一步治疗。

所以,心理健康和亚健康的人群,都属于心理精神正常的范围;

只是亚健康心理状态的人确实存在着一些现实性的或者心因性的问题,会比普通人多“烦恼”,而这种烦恼长期困扰着个体,总会带来一些生活工作上的不便利。

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多么积极乐观开朗的人,总会有机会出现亚健康心理状态。比如,当遇到学业事业失败、情感失败、亲人去世的重大外部事件的时候;或者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时候,这段时间的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情绪)、情绪暴躁、悲伤、强烈自卑感等等。

人的心理和身体一样,都有自我复原的能力(又叫:心理韧性/弹性)。

普通的感冒,1周之后会自然康复,而人在遭遇生活挫折、情感打击的时候,也有自我复原能力,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情绪会日渐平稳,恢复正常、客观的自我评价等。

你的心理问题,到底该吃什么“药”?

心理亚健康的人吃什么“药”?

有人会问:

-假如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康复自我复原,那么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么?

我们不妨用一个熟悉的词语来解释什么叫心理韧性——“素质”。

还是拿身体做比喻,身体素质有部分是先天的(你的遗传基因),所以有的小孩从小很容易生病感冒,大病小病不断,但是有的小孩身体就倍儿棒让人不用操心;

身体素质也有部分是后天的(你是否勤加锻炼,冷暖自知),有的小孩因为身体总是不好,所以被父母建议去学习跆拳道、武术、游泳等,后来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得到很好的提高。

好的身体素质,可以更好的抵御外部的侵害,所以好的心理素质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应对生活的挫折。

所以,

如果你拥有较好的自我复原力,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生挫折,并不会成为阻碍你发展的绊脚石;

但是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心理韧性,那么可能在遇到这些成长的烦恼的时候就会很困难自我面对,那么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亚健康心理的人们来说,“药”可以有很多:

比如你与亲人朋友的聊天倾诉;

你积极地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以及你还可以选择比较专业的咨询师谈话等。

你的心理问题,到底该吃什么“药”?

为什么会得精神疾病?为什么会出现精神心理异常?

在当前的精神病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努力想解释为什么人会患上精神疾病这个难题。绝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精神疾病的出现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个人发展的因素。

目前,不同领域的学者(精神病学、心理学)对于精神疾病的界定,在有的方面是存在不一致的观点的,但是有一点相同:

如果这类疾病中出现精神病性的症状,那么可能是属于精神心理异常较为严重的疾病。

所谓精神病性的症状,最典型的就是“没有现实检验的能力 (Reality Test)”。

比如幻觉、妄想、幻听,这一类是精神病性的症状,而这些症状最大的特点是:正常人无法理解。

如果病人说自己可以看到,听到一些事情,而这些是普通人客观现实中看不到听不到的,那么很可能是精神病性类的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一般都有幻觉和妄想这两种精神病性的症状。

精神疾病不吃药可以好么?

就当前的科学发展来看,精神病性症状的这类疾病是需要服药的。

我遇到过一位来访者,是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当她的病情没有发作的时候,她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

然而当她病情发作的时候,她会感觉到周围有人会害她、议论她,她很害怕,她甚至有拿刀来保护自己的冲动。

她也会出现情绪异常低落,感到生活无比绝望甚至想自杀的念头。

她的精神科医生给她开了药,吃药之后可以很好的控制她的症状,然而也会有一些副作用。她不希望一辈子都依赖药物,所以她时不时就会擅自停药,而这样也加剧了她的病情。

她找到我,想通过心理咨询这种“只谈话不吃药的途径”帮助她。

我很遗憾、也很抱歉地告诉她: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她,但是没办法帮她控制这些症状;如果不控制这些精神病性的症状,我们也没办法谈话。

对于这位来访者而言,她固然是有一些心理问题,可能与她成长、情绪管理、家庭背景有关的。

但是她当下最重要的、影响着她生活的是这些无法控制的症状和可能带来的危险,所以控制住症状是首要的事情。

你的心理问题,到底该吃什么“药”?

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是什么?

有机会,我还会专门写一篇关于精神疾病和服药的文章。在这里我想简单的讲一些东西。我个人觉得中国医疗体系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医生很难有机会耐心的为病人解答一些病理和药理的知识。其实当病人知道了这些药理病理知识之后,可能就不会如此抵制服药。

精神类药物有几类,主要是:

1. 抗抑郁类

2. 抗精神分裂类

3. 抗焦虑类

4. 镇静剂

5. 心境稳定剂类

6. 兴奋剂类

在我刚才提到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来访者,她的精神科医生最初给她的三类药物主要是抗精神分裂类、抗抑郁类和心境稳定剂类。

从她服用的效果来看,药物对于她的症状是有效的,只是她会感到一些头脑昏沉沉、不清楚、反应有些迟钝等。

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副作用。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对于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这类药物的剂量和成分对于不同人多少是有差距的。所以服药期间最重要的是:定期复查和在医生指导之间调整剂量,切忌擅自精神类药物调整剂量大小。

另外,当前有一些明显强迫症、恐惧症等的病人,医生会开具抗焦虑类的药物,因为这一类病人核心的情绪状态是强烈的焦虑感,通过调整情绪状态而减低他们的强迫和恐惧行为。

然而,大部分强迫症病人是存在一些心因性焦虑因素:可能是生活事件(考试压力、工作压力等),也可能是内心冲突和焦虑(性、人生存在的价值等),那么这些内容更适合在心理咨询的范畴中进行探讨。

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同时进行,是很多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所需要的:

控制住症状是第一要务,当病人可以恢复一定的认知能力,拥有正常人的现实检验能力之后,再进一步探讨一些内心冲突和矛盾,这对于病人来说才是最可行的。

所以,对于严重一点的心理疾病患者,吃药和咨询,都是重要的“药”。

以上是很概括的介绍,在之后的专栏中,我会针对每一种特别的心理现象,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展开来和大家进行讨论。(作者/唐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