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刚刚到来,你是不是又如往年一样,在心中默默许下了新年心愿,期冀在新的一年通过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只是,回想过往,那些过去的“新年期许”你都实现了吗?考取一个资格证、读完30本书……有多少“丰满”的愿望因为“骨感”的现实而未能付诸实施?尤其是在各种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将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状态归咎于“拖延症”,似乎借此可以摆脱一些内心的愧疚与自责。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其实仔细想想,除了单纯的惰性之外,“拖延症”往往针对两种事情:一是觉得自己必须做好;二是现在暂时还做不好。反之,如果你觉得可以随便应付一下,或者很擅长、很享受做这件事,往往就不会拖延。所以,“拖延”的不是那件计划要做的事,而是面对可能完不成而带来的不适感和挫败感。
所以,想要告别“拖延症”,就要进行良好的心态管理,力求做到不贪大、有弹性、求“围观”。
不贪大。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我们通常会展望未来,想象目标实现的美好场景。然而,距离现实太远、难度太大的目标,却会从主观上降低实践的欲望。当一个人发现目标遥遥无期需要动用太多意志力去完成后,很可能不是奋起直追,而是拖延或干脆放弃。因此,不能好高骛远,应该给自己一个“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一个对你来说需要付出努力、但是可以承受的任务强度。
有弹性。人生本就是一个“见招拆招”的过程,总会有一些意外来打乱我们的计划,如单位临时有任务、家人突然生病。此时,最好的办法是见缝插针,努力完成今日的“打卡”,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本周、本月的目标重新规划日程安排。这种做法与“拖延症”的区别是,此刻你的脑中依旧是理性掌舵,是在合理分配你的精力、时间。
求“围观”。当我们独自面对一本厚厚的书或一整页有待完成的任务清单而想放弃时,不妨通过周围人的监督来激励自己坚持。比如把学习目标告诉战友,或者每天“打卡”发布在朋友圈里,还可以和大家打个“小赌”,“只要有一天我没完成学习任务,就给你们买饮料”之类的,让大家围观、监督你的学习进度,迫使自己更聚焦于学习目标上。
其实“拖延症”大多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截止日期的,如具体工作任务或考学、考证,拖延的影响会被限制在一定时间内。更可怕的是如学习技能、陪伴家人等没有截止日期的拖延,会令人沮丧甚至懊悔不迭。所以,有了目标就该立刻行动起来,因为“做不做”比“做得好不好”更重要,毕竟只有做了,才有遇见“更好”的可能。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基层政治工作教研室 王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