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容易发生社交恐惧症。许多青少年在社交活动中会感到不好意思和不自信,尤其是在公众面前演讲,甚至和陌生人见面时会出现心跳手抖。这些焦虑反应是暂时的,并不会影响你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一般情况下会随着交往的增多而消除。但如果这种焦虑反应非常严重且并不能随交往增多而消除,一到与人交往便出现恐惧反应,这就有可能就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社交恐惧症被称作“被忽略的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损害社会功能的慢性心理疾病。美国社交恐惧症协会指出,社交恐惧症是全球继重视抑郁,酒精依赖后排行第三位的精神健康问题。全球约有70%的人患有此病,平均每100人当中就有13人有发病的机会,发病年龄大多数为青少年。
社交恐惧症的典型表现是不敢见主人,遇生人便面红耳赤,心跳加快,神经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同样伴有口干、出汗、口吃结巴、轻微颤抖等躯体症状,而且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交往,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
社交恐惧症的特点是与人交往,便产生强怕性的恐惧情绪。例如,X大学有一男生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强,出事谨小慎微,非常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注意中心。他总以为别人在时刻注意着他、评论他,因而十分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他暗恋上一位女生,但是又不敢表露,生怕别人知道这个秘密。偏偏有一位同学对他看玩笑说:“我知道你爱上了她了,别隐瞒啦!”他一听心理就特别发慌,担心别人对他评头论足。此后,他见人就躲闪,有人与她讲话,他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最后发展到见人就害怕。这是一般社交恐惧症的典型表现。
社交恐惧症是后天形成的心理障碍,有一个习得过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造成。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产生种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恐惧感,这种状态从两边变成质变,定型下来,形成固定的心理结构,于是以后遇到类似情境时,便产生强怕性的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即通过被人或听别人在交往中遭受挫折或难堪时,自己也感到痛苦、害怕;通过电影电视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也可以获得这方面的体验。一些人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推测自己会在社交场合遭到类似的难堪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的泛化便导致产生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后天习得性心理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除了求助专业人员外,也可通过自我调适来缓和,办法如下:
请各位网友私信留言咨询,或者在知乎里面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