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告诉你:跟爱人无法沟通,问题到底出在哪?

作者:陈墨 2018-01-18阅读:5219次

心理学家告诉你:跟爱人无法沟通,问题到底出在哪?

最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抱怨自己的另外一半:沟通真是太难了。女人让男人去收衣服,他竟然真的只收了衣服,裤子内衣都放着;男人发现"好好"聊着天,又生气了,她的一句"你觉得你错哪儿了?",简直像是一道催命符。

有些人甚至把聊天记录晒在社交媒体供网友评价,吃瓜群众由此褒贬不一(见下面聊天截图)。有些网友觉得,另一半对你已经足够忍耐了,你还要啥自行车;有些网友则截然相反,这种对象,不分还留着过年;而还有一些网友觉得,双方交往本就不能靠短短几张截图来决定,挑三拣四的注定只能年年吃狗粮。

心理学家告诉你:跟爱人无法沟通,问题到底出在哪?

心理学家告诉你:跟爱人无法沟通,问题到底出在哪?

就算是日常生活,我们也会发现,我们喜欢的一些人,别人却横看竖看不顺眼。所以,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阻碍了我们的日常交往?又因为什么让我们能和一些人友好相处,和另一些却不能?

演员马苏首次谈到和孔林辉分手原因时,她坦诚是因为自己太幼稚。在节目中她表示当时不是很会处理情感问题,由于"自己在感情上太过幼稚",最终结束了这段十年的感情。现在领悟到爱情不应该仅凭一厢情愿和一腔热血,应该是"你给他一分,他回你一寸"的互动。

心理学家告诉你:跟爱人无法沟通,问题到底出在哪?

没错,每个人在陷入爱河的时候,都觉得另一半是宿命里无法逾越的沟堑,会永远盘踞在内心深处。

但当PEA(恋人从一见钟情到坠入爱河分泌出的激素)消退,现实汹涌而来,我们面临着两个来自于完全不同家庭的磨合。而这个激素的消退,平均不到30个月(2.5年)。因此,要想爱情能够持久,我们需要学会相互交往的技巧。

心理学家告诉你:跟爱人无法沟通,问题到底出在哪?

早在1964年,加拿大的伯恩博士就提出了心理学赫赫有名的PAC理论作为一种帮助人们进行人际沟通的新工具,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技巧去了解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不仅是针对两性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它更好进行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比重有所差异导致了人与人天性的不同。

1.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来看下这几个部分的特征: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表现自己,独断独行,好用权威,如果你要交往的对象,讲起话来总是用"你应该……""你不能……"开头,那么他就是一个父母状态主导的人。

"成人"状态表现为像个成人一样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如果你要交往的对象,讲起话来总是以:"我个人的想法是……"开头,就说明他是一个成人状态主导的人。

"儿童"状态指保持着孩子的状态,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如果你要交往的对象,讲起话来总是"我觉得……","我不知道……",就说明他是一个儿童状态主导的人。

心理学家告诉你:跟爱人无法沟通,问题到底出在哪?

2.那么PAC是如何作用的呢?

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比如成人--成人,婚姻中两人都可以为家庭出力,有着客观理智的考量,夫妻自然会比较和睦。遇到像是父母--儿童模式也是合适的,由于婚姻中一方依赖于另一方,另一方是家长状态也是乐在其中,夫妻也会比较和睦。

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模式,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比如男性是父母状态,希望妻子在家能够当一个全职太太,而妻子是成人状态,独立自主,有合适的工作,矛盾由此产生了。再比如成人--儿童模式,独立的女性遇到沉溺网络游戏还不思进取的男性,也会出现交往的中断。

心理学家告诉你:跟爱人无法沟通,问题到底出在哪?

不难理解,当一个渴望李泽言一样"霸道"关怀的女性,遇到一个同样感情用事,不够成熟的男性,她的心态的确可以随时爆炸;而一个冷静务实的男性,遇到一个时刻需要关注,情绪不稳的女性,也会无可奈何,正如当年的孔林辉之于马苏。

3."爱情不应该仅凭一厢情愿和一腔热血,应该是'你给他一分,他回你一寸'的互动" 。

理论上来说成人--成人模式是最成熟的状态,但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太少,如果想要继续维系这段感情,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准自己适当的角色定位,根据感情状态和对方的状态不断调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