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性格测试工具,每一次的测试都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的准确,我们会为之迷惑,为什么会这么准呢?!其实,只要你细心去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竟是如此的相似。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通过血型判断性格的书籍和测试,诸如里面会说到:A型血的人会一丝不苟,B型血的人我行我素等等。但是,通过血型判断性格并没有科学依据,而且在国际心理学组织上也没有获得认可。同时,也有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血型判断性格的学说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准确的,科学家也并未在血液中找到能够左右性格的因子。
只是,据统计学发现,不同血型的人在性格因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O型血的人比A型血的人某性格要素高出1.3倍等。然而,这种差异度很难证明血型与性格之间存在着关联。
本来适用于任何人的一般性描述,可人们偏偏会认为那是在描述自己。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很多人觉得血型判断性格好像很准确呢?原因就是心理学里所讲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原本是A血型性格的描述,说成是B型血的性格,然后拿给B型血的人去看,结果竟然有B型血的人真的觉得这是在说自己,觉得这是描述自己。
当我们听到别人说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可”、“渴望成功”等的时候,即使我们觉得这并不时太适合自己,一般也很少去辩论、反驳,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表示认同。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
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
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事实上,这种心理效应是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的。
此外从基因角度上来看。
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仅出现在血型决定性格的学说里,在生活当中,我们也经常会遇见,例如算命、被人夸奖、被人冤枉,包括做性格测试题等。我们很容易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某人或某事。
那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消除巴纳姆效应呢?1、要学会面对自己。有这样一个测验人的情商的题目是: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2、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3、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4、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