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专题|走近抑郁症

作者:护联网 2018-02-27阅读:375次

本文由护爱基金特聘心理专家王明姬教授所撰写,希望让更多的人对抑郁症有一个科学、清晰、准确的理解,既不要谈“抑郁”色变,也别不当回事,及时觉察、及时干预。

抑郁症“青睐”公众人物?

《永不瞑目》之后,各种好的坏的评论都有,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得陆毅透不过气来。他说自己已经找不到以后的方向,于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天天打电玩、酗酒,不省人事的时候甚至还自残,拿烟缸砸自己的头,还在身上划了一道道的伤痕。陆毅说,当时自己是麻木的,只有疼痛感,才能让他觉得一点点的清醒。显然,陆毅患上了抑郁症。

几年前,李少红执导过一部悬疑惊悚片《门》,这部电影令很多人看不懂,但这部票房不佳的电影却令主演陈坤患上了抑郁症。据悉,陈坤因性格内向又容易入戏,在演完后始终沉浸在剧中角色状态中难以自拔,精神状况出现不稳定的征兆。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陈坤承认自己需要药物来治疗抑郁症。

作为演员圈的劳模,大S对人对事的要求都比较高,对自己也很苛刻,强迫症倾向严重,闯荡演艺圈多年,令大S一度患上抑郁症。在和小S主持的娱乐节目直播中,更是语出惊人地说过:“我好想拿刀杀死妈妈!”此语一出,引来观众投诉抗议。后来,大S通过多种方法战胜了困扰自己多年的抑郁症。

2000年悉尼奥运会直播的巨大成功,令央视名嘴白岩松在感受到荣耀的同时,也陷入了一段艰难的低谷期,并淡出公众视野长达一年之久,体重从80公斤降至55公斤。对此,白岩松曾描述说:“那时候我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非常糟糕的失眠,有强烈的悲观感绝望感,一种深深的失望。你想想,我和夫人是用笔来沟通,你就知道到了什么地步,天天在想的就是自杀。”

韩红曾在《鲁豫有约》中透露,她害怕自己会得抑郁症。

台湾歌星周华健在患上抑郁症时,曾经一度不敢出门。

“阳光男孩”周渝民也曾自爆,在他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随时去死。

郑秀文因为拍摄《长恨歌》太入戏,也曾患上抑郁症。

以“冷幽默”著称的央视名嘴崔永元也是严重抑郁症患者,在多次做客节目时,他提醒大家要重视抑郁症的危害。

憨豆先生、韩国歌手U-Nee、李俊基也是抑郁症患者。

陈宝莲、张国荣、希斯·莱杰更是因抑郁症而自杀。

这样一串长长的名单,全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公众人物。抑郁,是当今大众熟知的一个词语,在普通人群当中有着相当高的比例,并非公众人物的“专属疾病”,只是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更博人眼球,所以好像抑郁症更“青睐”公众人物一样。

当然,作为公众人物,本身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社会舆论评价、晨昏昼夜颠倒的作息时间、背负粉丝期望等诸多特殊原因,使得他们或许比普通人有着更高的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心理知识专题|走近抑郁症

千万别小看抑郁症

当“抑郁”这个词能够聚焦人们眼球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和自杀联系在一起。我的一位医生朋友,就经历了下面这个案例:

一位年轻的女士来到心理门诊,她的父亲抱着她不到1岁的可爱女儿。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测查,医生诊断她为抑郁症。用药一段时间后,祖孙三代再次来到门诊。看起来患者病情明显缓解,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但是,几个月后,不幸还是发生了。这位患者随意减药停药,没多久病情复发。这次除了抑郁加重以外,患者的焦虑、失眠比以前明显,整日坐立不安、心乱如麻。儿子上学不听话、被老师批评这样的小事,也会让她觉得寝食难安,如同大祸来临。

在家人的陪伴下再次来到医院,医生建议住院或采用物理治疗。但患者的丈夫觉得没有必要,开了药就回去了。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患者在厨房用儿子的红领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悲剧很让人痛心,两个孩子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母亲。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抑郁症的发作就像在一个水潭中蹚水前行,走得越远,水就越深,危险也就越大,不知道走到哪一步就会坠入水下的深坑,万劫不复。

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有时可以战胜人性中我们本以为最坚固的一种爱——母性。汶川地震中的母爱泱泱、车祸及身时的奋力一推、病魔缠身时的顽强对抗,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告诉我们,母爱这种伟大至极的情感,可以让一位母亲竭尽所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哪怕是豁出性命。可是,一旦妈妈得了抑郁症呢?上面案例里的那位女士,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可是在抑郁症折磨她的时候,她却选择了撒手人寰、弃子而去。

再来看另一位患了抑郁症的母亲:一个年轻的妈妈生完孩子后出现了产后抑郁,经常心情不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带孩子,活着就是一种负担,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更担心襁褓中的孩子也会遇到这样的痛苦。于是,在万念俱灰之后,她抱着孩子一起跳河,以免自己死后孩子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受罪。在专业上,这样的行为被称为扩大性自杀,是抑郁最为严重的后果。

抑郁是一种心境障碍

对于抑郁,我们需要一个清醒的认识。而要说清抑郁,必须要先明确两个概念:情绪和心境。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比如,遇到好事就高兴,遇到坏事就生气,高兴、生气等这些由具体原因带来的短暂感觉体验就是情绪。

心境是情绪的背景、底色或基调,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而又不是很强烈的情绪状态。比如,有的人会觉得有段时间看什么都顺眼,干什么都有劲儿,那么可以说他的心境很好。当然,即使心境很好,该有的喜怒哀乐也都会有。

也就是说,情绪是具体的、短暂的、鲜明的,而心境则是持久的、稳定的、相对隐蔽的。如果把情绪比作水面的浪花,那么心境就是浪花下面涌动的暗流。如果把情绪比作一天的气温,那么心境就是一个季节的气候。

抑郁的时候,真正出问题的是心境,而不只是情绪。一个人心情不好,可以说自己很郁闷。但如果心境持续低落,则就是抑郁了。所以在专业分类上,抑郁的归属是心境障碍。

抑郁发作时,人会怎么样?

1、心情像是被冷冻。抑郁发作时,就像进入冬季整个气候都是寒冷的一样,人的心情每天都不好,但感觉却各有侧重。有的人会觉得心烦,干什么都没意思,对什么都没兴趣,还会莫名地感觉委屈难过,总想哭;有的人会觉得疲乏无力,精神倦怠,身体跟抽空了一样;有的人本来能言善道,却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出门,不愿见人,见了人也觉得脑子里空空的,不仅没什么话说,还觉得自卑、不自在。当然,上面的各种感觉也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2、睡眠出现问题。抑郁发作时,最常见的一种生理表现就是睡眠出问题。一是难以入睡,有的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子里又特别乱,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而回忆的内容通常又是不开心不愉快的,不是和谁闹过别扭,就是自己被谁欺负了。二是经常早醒,好不容易睡着以后,又很容易早醒。平时六七点钟醒来,现在可能三四点钟就醒了,实在睡不着只能看书看电视打发时间,到了该起床上班的时候,又特别地被动,不愿起床,心情更糟糕。

心理知识专题|走近抑郁症

3、感觉一切都不好了。往日热爱的工作,现在也没有了动力和热情,甚至想辞职;勉强自己工作的时候,又发现脑子就像一坨浆糊,木木呆呆的,坐在电脑前半天反应不过来;记性也变差了,经常忘记重要的会议或安排,以致工作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外出跟朋友见面的动机越来越弱,总觉得干啥都没劲儿、没意思透了。这个时候,抑郁的人更容易自责,会觉得前途黯淡、希望渺茫,严重抑郁的时候,人还会总想轻生,质疑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抑郁分等级

需要强调一点,不是有点坏心情,就意味着得了抑郁症,这个标签可不能乱贴。人在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失恋、离婚、失业等倒霉事的时候,出现苦闷、烦恼、压抑、沮丧,通常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如果当事人应对不良,可以将其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虽然和抑郁体验有一些相似或重叠的部分,但一般程度比较轻,对心理活动的影响范围不像抑郁症那么广泛。如果程度较重,但还没有达到抑郁症的水平,一般称之为抑郁情绪。

从一般心理问题到抑郁发作,就像逐级的台阶一样,属于不同的严重等级。如果不好拿捏的话,可请专业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判断。目前,国内很多三甲医院都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觉察到问题,但是又拿捏不准的话,可以去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确认。

负面事件 = 抑郁发生吗?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负面的事件,不过因为个人心理的平衡能力不同,所以,有的人情绪低落一段日子就恢复了,而有的人则是越来越严重,从一般心理问题一步一步发展到抑郁发作。所以,遭遇负面事件,并不意味着抑郁一定发生,负面事件仅仅是一个诱发因素。

另一方面,没有负面事件,也可能换上抑郁症。有位老年的抑郁患者就曾经说过,我现在什么负担都没有,孩子都工作了,也很孝顺,退休工资也很多,我怎么会抑郁呢?这是因为,抑郁的发生,可以有诱发因素,也可以没有。抑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完全可以是内源性的,与外部环境无关。

往往有人会把抑郁当作是想不开。之所以会这么想,就是因为他们把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画上了等号。 但抑郁不仅仅是想不开,不仅仅是某些心理因素导致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心理疾病,比心理问题要更为严重一些。

抑郁需要分级治疗

出现抑郁之后,可以在精神专业机构进行心理评估,来确定抑郁的严重程度。

1、轻度抑郁的治疗。抑郁较轻的话,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同时鼓励积极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整,比如多运动,多接触阳光,多做一些让自己愉快的事情,长期坚持,对于抵抗抑郁和改善性格都有很好的作用。

2、中度抑郁的治疗。如果经过评估,达到了中度抑郁,则应首选药物治疗。有些患者对药物有顾虑,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其实药物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但和其带来的疗效相比,一般可忽略不计。目前很多新型的抗抑郁药起效快,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一般在几周之内即可起效。但维持治疗很必要,过早减药则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3、重度抑郁的治疗。对于重度抑郁,心理治疗的效果也会比较短暂、有限,应首先选用药物治疗,在病情部分缓解或基本缓解的时候,进行心理治疗最佳。其他时间段进行心理治疗,效果相对不明显。采用一些常规的心理支持、心理暗示,就基本可以满足治疗的需要了。

当然,如果患者喜欢并坚持做长程的精神分析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在抑郁不重的时候也是可以考虑的。有的患者将抑郁归咎于环境因素,坚持自我调整认知、拒绝服用药物。其实,如果抑郁程度较重,那么自我调整几乎就是“拔顶过河”,因为自我的力量已经很虚弱,不足以达到自救的效果。

容易抑郁的人群

产后抑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像是在上篇中提到的那位抱着孩子跳河的母亲,但只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那英、叶一茜都坦承自己曾患产后抑郁,但她们在荧屏上爽朗的笑声告诉我们,产后抑郁完全是可以战胜的。

除了产后,更年期也是情绪的多事之秋。在更年期后期或之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有的人也会出现抑郁。这个时候的抑郁,往往会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头部、腹部、背部等处感到疼痛。

有些年轻女性,为了保持体形而盲目使用减肥药,服用一段时间后,降下来的不仅是体重,还有心境。曾有艺人因为服用减肥药而出现抑郁,继而自杀。有些减肥药会直接或间接地扰乱脑内和情绪有关的化学物质,从而引发抑郁。

除此之外,一些躯体疾病,如糖尿病、脑梗塞、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合并抑郁的也不少见,也应该引起这类人群及家人的重视。

心理知识专题|走近抑郁症

生理和心理互相影响,不可忽视心身性疾病。在实际治疗中经常发现,患者在抑郁的时候,一些情绪症状可能会被自己忽视(以为是身体不舒服导致心情不好),反而会因为一些生理不适,比如厌食、失眠、疼痛等,跑去医院就诊,这样可能会错过最佳就诊时机或被误诊。因此,在就诊时,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情绪体验,向医生全面反映自己的身心不适。

为什么人会抑郁?

在人体脑内,存在着某些化学物质(比如五羟色胺),它在某个部位的浓度降低了,这个时候人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就是抑郁。至于这个浓度降低是怎么发生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内的某些神经内分泌变化有关,也可能与季节气候有关,也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但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导致抑郁。

也就是说,脑内的生物学变化和抑郁的关系密切,而有些和生物学因素有关的变化,就可能会增加抑郁发作的风险,这一点在女性身上特别明显。

比如,男友劈腿这件事放在很多人身上,可能都不会导致抑郁;或者放在以前,对当事人而言,也不会导致抑郁。但是,此时此地,却诱发了抑郁。此时的心理因素,不再是抑郁的原因,而是诱因,其作用就相当于点燃了导火索,或扣动了扳机,只是诱发了抑郁而已。

一起驱散心灵阴霾

有人将抑郁称为心理的感冒,其实抑郁既不像感冒那样可以不治而愈,也不像感冒那样可以好了就停药。治疗抑郁,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药物的帮助和自身的改变这三位一体的合作,而不是硬扛。

有些名人患抑郁后离我们而去了,但更多的名人是在积极治疗之后,继续活跃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有位患过抑郁的歌星还勇敢地担任了抗抑郁的形象大使。他们用真实的经历告诉我们,抑郁虽然是心灵的阴霾,但只要正确对待,最终会有驱散它的一天。

写文的初衷

最近,身边认识的两个家庭中,都先后出现了抑郁症患者,一个是中度抑郁,另一个是重度抑郁。问起他们的家人,才知道其实持续情绪低落和各种症状已经出现了几个月的时间了,只是家里人“谁都没往那方面去想”。很多时候,人们会把“抑郁”当成是“郁闷”,仅仅是心情不好,过几天就没事了,还有一个更浪漫的说法,把抑郁称作是“情绪感冒”。实际上,抑郁远没有感冒那么流行,也不像感冒那么简单地扛一扛就能够痊愈了。相反,这些理解上的偏差,恰恰会让一些患者忽视抑郁,陷入抑郁的泥淖,甚至为此失去生命。

2017年的世界卫生日,关注的正是抑郁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3亿多人正遭受抑郁症困扰;而在我国,由于大多数人对抑郁症认知不足并存在诸多误区,抑郁症就诊率还不足10%。

这也正是我连续撰写《走近抑郁症》(上中下)的原因。希望让更多的人对抑郁症有一个科学、清晰、准确的理解,既不要谈“抑郁”色变,也别不当回事,及时觉察、及时干预。

最后,希望看过此文的朋友,可以一起帮助身边的人驱散心灵的阴霾。

心理知识专题|走近抑郁症

文章来源:明姬心理工作室(微信号WMJ_YB)

作者介绍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护爱基金特邀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