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还是因为阴雨天气容易让思考者产生消极心理,最近做心理治疗,接二连三碰到抑郁者发出的关于“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问。
对生活提不起任何兴趣,未必是病态
我的一位抑郁“患者”,最近不愿意服用抗抑郁药,因为在各种抗抑郁药物的规范疗程治疗后,关于“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疑惑,仍旧找不到答案。
既然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就实在提不起生活的兴趣,每天得过且过,巴不得一觉睡下去,永远不要醒来。
她说:“在清晨醒来的那一刹那,知道又要回到这个不知道为什么要在的世界里生活,心理的恐慌与绝望,无与伦比。”
这让我不由得思考:发出这种疑问,是病态的吗?如果不是病态,还有“治疗”的必要吗?如果不是病态,我们该如何应对?
三种形态的抑郁,你曾经历过?
我把情绪差、感受不到生活乐趣的情绪体验,总结为三种形态的“抑郁”:常态下的情绪低落、生物源性抑郁、存在虚空。
第一种所谓的抑郁,是一种受生活因素刺激引起的短暂性郁闷,为普遍的情绪及反应,属于生活常态,相信大部分人都曾经历过。
第二种在我看来,才是精神医学真正意义的抑郁症,治疗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
第三种形态的“抑郁”现象,目前大多数尚被归结为一种精神心理疾病,纳入抑郁症的范畴进行治疗。
但是我怀疑,第三种形态的所谓“抑郁”,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重思索、轻日常生活体验的特征。
现实相当一部分的所谓“中年危机”“青年危机”,可以归结为这一种形态的抑郁-一种存在空虚,或称自身存在价值危机。
如何面对存在的虚空?
我的观点是:只有经过生活体验凝结提炼而成的意义,才能填补虚空。生命的意义需要在人自身寻找,对内,而非对外界——因为意义只能产生于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外面的世界可以被我们忽略。因为世界提供了体验的各种所在。只有通过体验外界事物,比如恋爱、工作,获得直观的感受,人这个主体才能提炼出事物的意义,比如责任、奉献、乐趣。
而不经体验的过程,由纯粹思考得出来的所谓意义或无意义,总显得有那么一点不贴切。比如,一位普通员工,评论某位公司高层:不必要那么拼命工作。但我相信如果他也成为了高层,他对工作赋予的意义就不同了。
我非常认同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说的,体验意义的三种途径:投入某种工作、爱、体验苦难,有心人可以好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