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许久不联系的堂姐前些天打来电话,一阵寒暄过后,她突然说起这么一句——“我家女儿昨天告诉我她恋爱了!”
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孩子恋爱是好事呀!一转念才发现——哦哟不对咯,她女儿今年只有6岁!
虽说当了爸妈以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终究要面对孩子们的恋爱,但没想到,这件事来得似乎也太早了!幸好如今,早恋已不再是谈及色变的话题,我们不妨就借这个由头,好好聊一聊。
18岁以前都算早恋,但你们未免也太早啦90后常被贴上“叛逆”的标签,但不得不说,在我们心中,18岁仍是一道坎儿。
遥想自己刚满十八岁那年还在备战高考,学校为学生准备了成人礼,大家排成整齐的队列从充气拱门下走过,就算从“未成年”走向了“成年”。还记得当天礼毕,班上有位极具段子手潜质的同学突然仰天长叹:“这就成年啦?我还没来得及早恋呐!”逗得大家笑成一团。
笑归笑,但我们中很难有谁能保证,自己没在18岁之前产生过懵懂的情愫。而放眼当下,00后们的长势似乎更为“迅猛”!
小学生作文火遍全网
每想到她,我又像心中射进了一束光一样,我悟到了:她就是我的光……谁能想到,如此惊艳的文字竟出自小学生之手?
没错,这就是近日燃爆全网的小学生表白作文。文中的“她”指的是邻座的一位品学兼优、积极上进的女同学。
作者年纪虽小、性格虽然内向,但文笔流畅、逻辑清晰,最后还写出自己要努力变更好等“正能量”之语,让网友们啧啧称赞。
陈坤儿子曾在幼儿园求婚明星爸爸陈坤也曾在访谈节目中提到,儿子在幼儿园时有位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女),因为相处得很融洽,小陈同学还大大方方地向女孩子求了婚。
小学?幼儿园?想想自己在那个年纪的时候,可能还在琢磨着怎么糊弄寒暑假作业、怎么找借口不去上学吧?虽然未成年(18岁以前)时的恋爱都算早恋,但是孩子啊,你们也未免早得太多了!
6岁的孩子,就注定不能谈论爱吗关于像恋爱这种亲密关系该从何时开始,不仅我们国家有着18岁的认知惯性,在发展心理学中,不少心理学家同样也有类似的观点。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中提到——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还在思考自己会成为怎样一个人,从18岁开始,他们才会进入“亲密对孤独”的冲突中。
通俗地说,在西方发展心理学观点中,亲密关系的起点也差不多得在18岁之后。
但无论如何,人生的每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紧密相连。孩子并不是到了恰好18岁时,脑袋里才会像一个灯泡“叮”地一下亮起来似的,冒出“啊!我该恋爱了”的念头。
所以,当TA在6岁甚至更小时向你问起“情为何物”、或你从TA的一举一动、一事一物中察觉到这种苗头时,你的态度和应对措施尤为重要。
早恋再早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情感教育的缺失说到情感教育,小编本人并无丰富的“实战”经验。幸运的是,在写这篇文章时,妈咪Jane黄静洁老师的《父母的格局——成就孩子的第三种力量》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下面我就把这些启发也分享给大家。
从自己谈起
妈咪Jane在书中提到,长子Ian初次恋爱时曾向她发问:“妈妈,你遇到爸爸以前还有过其他恋人吗?”
妈咪Jane这样回答:当然有。男女交往带给彼此的很大一个好处就是,不仅仅让你经历爱情,更重要的是男女之间互相学习如何对待异性……而我们能最近距离与异性接触,除了父母或兄弟之外,就是异性恋人了。一份好的感情是很珍贵的,尤其是少男少女的第一份爱情,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他人和整个世界的态度与信任度,更是了解这个世界上另一半人群的途径。
坦然相告、不欺不瞒、先肯定与异性交往能带给自己的实用价值,也传递了“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感情”的信息……忍不住给这个回答打个满分。
在性教育中注入情感
性教育在家长心目中的分量和难度往往比情感教育更重、更大,而妈咪Jane在书中却提到了两者的关联——性教育不只是器官教育,父母在家中所呈现出来的两性关系,也是性教育的最初形态。
例如,父母恩爱时是如何传递感情、如何拥抱、相互亲昵、如何公开赞美彼此,这些都是生活中异性相处之道的活教材。孩子能感受的正面异性接触,必定首先来自父母。
营造开放的家庭环境
越冷静、越自然、越正面,则越能传递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这是妈咪Jane在强调营造开放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时,总结出的核心观点。
的确如此。试想一下,如果父母不肯明白告诉、孩子不敢轻易发问,那么当疑虑与困惑积压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冲向可能是错误的宣泄口。
再想得远一些,如果在孩子成年以前始终没有感受到开放的家庭氛围,那么,TA在成年以后也会保有对父母三缄其口的习惯,进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刚陪着孩子度过学话、学步期的爸爸妈妈们,或许还无从想象“孩子恋爱了”是怎样的光景,我也一样。但还是那句话,“爱情”这颗种子,无论多早露出萌芽都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如何呵护和引导。如果你已经有了独家“实战经验”,也欢迎你与分享出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