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开啦,拖延症!

作者:THLDL大课堂 2018-05-01阅读:3222次

记得有段时间网上特别流行一个词——懒癌晚期,包括我在内很多小伙伴都认为这个词简直与自己无缝连接。

我常感叹于发明者的高明,不知你们是否和我同感:一听懒癌晚期,便不反抗了,该吃吃,该喝喝,最重要的是认为反抗也没用。

现在想来,不过是被原有的定式思维给困住了。所谓的懒癌不过是换了一个比较唬人的名词而已,究其本质不就是那个叫做“拖延症”的家伙么。

所以我告诫自己,别再给自己找借口了,你不是懒癌,就是想拖延而已。

走开啦,拖延症!

拖延症是什么?

1

周末计划晨跑、阅读一本书、完成一篇文章。

时间如约而至,外面滴答滴答的雨声让被窝更具引力,再睡一会吧,反正没法跑步了,于是眼睛一闭一睁,半天过去了。

“咦?我有睡这么久吗?”

起床,吃完午餐,该看书了吧?

“嗯~,刚吃完饭,血液还在胃部循环呢,这会大脑供血不足,先看看《我们的挑战》好了。”

哈哈,薛之谦好搞笑!小岳岳怎么能这么贱萌呢!阮经天好帅啊!刘烨真是刘三岁!晓明哥帅帅哒!沙溢,咳~,岁月是把杀猪刀!

“啊?怎么这么快结束了?时间还早呢,不然再看一集?”

当再抬头,窗外已然月上枝头。

“呀!呀!呀!书还没看呢,文章也还没写呢。怎么就管不住自己呢,好气哦,太生气了,不如看个电影缓解一下吧。”

就这样一天过去了,步没跑、书没读、文章没写,睡前心情可想而知。于是安慰自己,不要去对比他人,你要有自己的节奏呀。

别说,这招真挺管用,于是你带着微笑入眠。

2

计划晚上回家日更文章。

一切准备就绪,端坐电脑前,想想今天该写啥呢?

“哎呀呀,毫无思路呢,写文章好难啊,去看看别人的文章吧。”

一篇、两篇、三篇,看了很多热门文章,然而你笔下仍空无一字。

睡觉前,再次安慰自己,看别人的文章是学习,还好没浪费时间,却忘记了有些事必须亲自练习。

我们总是这样,大脑仿佛养了只“小恶魔”,它总会毫无预警的发挥作用,让我们“趋利避害”,这便是拖延症。

拖延症: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来源百度百科)

拖延从何而来?

1、拖延来自不安,恐惧。

研究显示,大脑会排斥让我们感到不安事,主要表现在不喜欢做相关的事。每次想到不怎么喜欢的事都会激活大脑中的痛觉中枢,此时大脑会劝解我们“去选择那些开心的事吧”,所以我们会更倾向看综艺、刷手机。

想想,曾有多少次因为学习、工作较难完成而坐立不安,转而去刷网页,逛微博却悠然自得?

2、拖延来自习惯。

也有部分拖延进行的悄无声息,例如,为了能准时提交文档,你选择上网丰富资料,但忘记何时你的页面已停留在淘宝。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它总会在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的轨迹。

如何死磕拖延?

其实所有的死磕都是讲究策略的,正如死磕早起,需要了解睡眠;死磕运动,需要懂得运动技巧;死磕拖延,同样要对它有所认知。

1、当拖延来自不安时,只要告诉自己“just do it”。

虽然不安会让大脑产生排斥,但值得注意的是,令人痛苦的只是不安本身,当我们真正着手去做的时候,大脑对痛觉中枢的刺激就会消失。

这也就解释了,生活中一些事情因Deadline不得不做的时,我们反而能将任务完成。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人直接放弃不做。

2、充分理解习惯,让习惯成为战胜拖延的利器。

习惯分为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和信念四部分。

例如,前文中写作就是一个信号,当信号产生,你发现毫无头绪于时下意识认为多看别人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这就是反应程序),阅读他人文章又让你感觉到内心愉悦(奖励),同时坚信阅读让自己有所提高(信念),与此同时写作早被抛诸脑后。这种循环简直就是拖延习惯养成的温室。

那如何利用习惯战胜拖延呢?

2.1、养成新信号反应。

当写作这个信号来临时,打开笔记本,从第一个字开始,没有头绪就写一天所见所闻,从而养成新的反应。

2.2、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造成神经层面的欲望,想要克制之前的欲望,就要再来一个新奖励。

例如:可以告诉自己读完一本书,就奖励自己看个综艺节目。写完一篇文章,就奖励自己看部电影。如此来确保保持习得性勤奋。

2.3、加强信念。

首先,寻找与自己同频的伙伴,坚信自己一定能行。

你每天早起,周围会有人说,干嘛那么拼,女人就该睡美人觉;你每天学习,周围仍有人说,都毕业多少年了,该勤奋的时候不勤奋;

相信我,此时是时候升级自己的朋友圈了。

其次,采用“心里对照”,拿想要的未来和当下状态或曾经状态做对比,来激发热情。

3、碰到艰难任务时,聚焦过程而非结果。

当遇到难以完成的任务时,不要考虑结果,而将注意力放在过程上。往往我们会因为苛求完美而导致一拖再拖,反而忘却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除了这些,也许有小伙伴会说,我不是拖延呀,我就是不喜欢要干的事而已。

此时我们必要告诉自己,不是因为喜欢才去做,而是做好之后再去决定是否喜欢。

作者:瓦力_CC

来源链接:http://www.jianshu.com/p/01b4e3570f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