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阶段。
A.前运算
B.形式运算
C.具体运算
D.感知运动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维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故本题选C。
2.通过歌诀的形式来记忆二十四节气属于认知策略中的(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计划策略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编歌诀是认知策略中的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等。本题中用歌诀记忆就属于记忆术的子类别。此外,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都属于认知策略。选项D是元认知策略。
3.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工作。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此题是小型的材料分析题。题目中的信息——缺交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叫苦叫累等关键词均说明了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不高,班主任需要加强对其意志品质的教育。
二、、简答题
简要回答为什么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参考答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授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是二者通过一定的中介因素的有机结合;二者在教学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教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实践一认识复合活动。教学活动的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主要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认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认识也能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三、材料分析题
李老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他讲课不可谓不透、不明、不用功(有时甚至很卖力),课下督促检查不可谓不细、不紧、不认真,而学生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师生满以为会取得较大的收获与提高,可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付出和希冀相去甚远。
针对这种现象,结合相关理论谈谈李老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1)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只忙于“教”与“检”,学生只忙于“学”与“考”,但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建议尝试从学习策略的培养角度去改变这种情况。
(2)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但是纵观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大多教师只重视讲和听,缺 乏学法及运用的指导。许多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淡薄。许多学生只知道某种学习方法或技能有效,但并不清楚何时选择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或技能,只知道机械地运用,遇到新情况则表现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而培养学习策略能弥补这一不足。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 且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成绩的良好途径。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 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它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的变量很多,除了学习风格外,还包括学习的目标、任务、要求、学习结 果的评价与测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能力、性格、气质与个性特点等。学习策略的任务是要充分认识这些变量,并揭示这些变量与学习方法或技能之间错 综复杂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去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①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并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思维状态;②分析学习 情况,选择学习方法;③制订周密、详细的计划;④执行、监控、整理学习计划。
四、教学设计题
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火烧云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tan)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 笑盈(ying)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 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 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xiong)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miao)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mu)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hu)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火烧云》的写作特点。
2.如果指导中年级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1.本文抓住了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来描写火烧云的美丽,并且在描写时按照“出现一样子一变化”的顺序来写,形象逼真、条理清楚。描述中,作者还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对事物的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2.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依据中年级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拟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火烧云的美丽,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领悟作者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3.教学过程
(1)抓住重点,创设氛围,感受美
教师课件呈现美丽的火烧云图片与问题。
①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作者这种感受的?
然后让学生一边自由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之后让学生谈谈(先同桌谈,后指名谈)对火烧云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掌握课文的重点部分,初步领略到火烧云变化奇妙的景象美。
(2)反复品读,突出重点,欣赏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赏析描写火烧云美丽景象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美。
①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景。教师可引导学生解答: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是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的?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感受。
②重点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的色彩美。
A.指导学生品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挂图体会“极多”和四个“一会儿”都是讲颜色多、变化快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重点句进行赏析:“这地方的火烧 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 没见过的颜色。”
B.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个重点句,边看插图,边体会,更真切地感受火烧云色彩变化美。
③启 发学生欣赏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指导学生品读第四、五、六自然段(先读后理解,再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挂图领会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的特点。然后 品读第四自然段:“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是写火烧云变化快、形状多,突出了火烧 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接着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让他们想想哪些词句表明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最后让学生自学第六自然段。
④归纳全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使学生明白这既是描写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之美,又是表达作者对美丽景色的热爱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融合,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3)训练说写,落实重点,创造美
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品赏,充分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形状之美。
①指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把曾看见过的美丽景色写下来,然后同桌交流。
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写得这样美,这样逼真,给我们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通过说使学生懂得只有像本文作者那样,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才能写出这么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引导学生重视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