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作者:微微人生962 2017-07-08阅读:960次

十多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我们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不仅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而且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人际交往等,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目前,中国已成为互联网“第一人口大国”,截止2010年12月,全国网民数达4.57亿人,普及率超34.3%。

网络是把双刃剑,当它越来越惠及于人类的时候,其负面效应日益显现,互联网垃圾信息的不断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暴力游戏 、沉溺聊天、淫秽色情形成了三大社会公害,致使青少年分心,家长担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在18岁以下青少年网民中,玩网络游戏的高达73.7%,其中有“网络成瘾(以下简称网瘾)倾向”的达27.1%。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0年2月2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报告(2009)显示,城市青少年网瘾约占网民的14.1%,人数约为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另有约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

面对如此庞大的人数,需要深入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供有关部门参考。

本调查对象都是来医院门诊的个案,资料收集相对可靠和细致。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2009.5~2011.8`连续来医院以治疗网瘾为主诉的个案及家人。

调查工具:自编调查量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症状标准】

(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强迫性思考网上的事等戒断症状。

(3)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

①需不断的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原有的满足感;上网的时间及频率比计划的更长;

②一旦上网后难以停止,生活无规律,虽经多次劝阻和自己努力后均未成功;

③这些上网行为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明知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均有不良的影响,但仍然无法摆脱;

④宁愿在网上与人交流而不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逃避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

⑤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应对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主要方法。

【严重程度标准】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自知力不完整。

【病程标准】持续三个月以上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分裂症、社交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等伴发的过度上网行为。

结果及分析

根据近五年来心理疏导门诊的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364例统计:16-25岁的占82%,男性334人,占91.8%,女30人,占8.2%。16岁以下均在儿童心理门诊就诊,其中73.2%为家长前来咨询(因当事者拒绝到医院看病,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20.4%为家长陪伴下就诊,6.4%是因失眠及其他心理障碍而自己就诊的。但这些来访者均不愿主动、自觉说出上网的有关情况。

网瘾问题的成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还有社会教育的相对滞后等原因。

1、 社会管理失控

首先,网络游戏设计者借青少年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从成人管教和控制下解脱出来等心理特点及网络的自由化迎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想方设法让他们上瘾,这也是他们的目的。青少年处于心理萌动期,人格尚未定型,对各种外界刺激及新奇的东西会表现出一种潜在的本能亲和力。游戏设计内容的刺激性与挑战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特别一些独生子女之前较依赖父母,一切由父母包办,离开了家庭这个保护伞,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不知所措,这些心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的大学生们,难以承受大学生活的高速运转。由于精神无所寄托,在人际关系处理、自我管理等方面难以适应,就很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归宿。

社会上毒害青少年的游戏机泛滥成灾,加之这些场所的责任人昧着良心追求利润,不顾禁令,让未成年人进场消费,使这些涉世不深、年少无知、社会阅力和生活经验十分匮乏、看事物简单、想问题粗浅的孩子因而是非界限不清,为寻求新奇刺激想入非非,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难以控制自己,不能自拔而沉沦网瘾。电子游戏机无异于“电子海洛因”,是诱发毒害青少年的罪魁祸首。从我们接诊的364例咨询者中,一些肤浅的资料中分析:在学校附近有游戏机室56.1%,有86.9%的人在游戏机室玩。玩游戏机花费在500~5000元之间的人数占28.7%,5000元以上的占8.5%。

2、 家庭教养失误

家庭是人实现社会化第一场所,是未成年人了解社会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良好的家庭教养可以结束给未成年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奠定基石,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但当代(今)有些家庭对孩子教养功能存在严重的错位或缺失现象,家庭教养方法不当,轻者会使孩子染上网瘾恶习,重者可能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我们的资料显示家庭教育教育方面有如下特点:

1)亲情过剩:有些家长子女教养百般呵护,娇生惯养,溺爱过度,一切包办,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过分的宠爱,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长大后就很容易变得骄横霸道、争强好胜,甚至道德堕落。据资料显示,有些家庭对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满足的(有求必应)占30.5%。例如,一位15岁网瘾孩子的父亲说“自己再苦再累要孩子物质上不能低于其他同学,只要孩子提出,借贷、加班给孩子买一个与同学同类型的电脑……结果每晚上网很迟才睡。原来是一个憨厚老实、腼腆内向、惹人喜爱、各方面较优秀的班干部,到初三下学期突然变得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做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提醒家长后才知道玩游戏可能成瘾,找心理医生咨询的。”

2)放任不管:有些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认为孩子“年幼无知”、“树大自直”,明知孩子已出现了问题仍无所谓,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对子女的问题视而不见,放任不管。一些家长只顾自己拼命挣钱,对子女放任自流,不履行教育职责。如18岁大一理科学生(应该上大二,但因挂科太留了一级),小学中学读书期间,学习比较勤奋,成绩一直很好,常被评为三好学生,进大学后第一学期能够认真学习、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当第一学期末开始与男友到校外游戏机房玩。当时,父母生意上很忙碌,疏于对她管教,特别是母亲又开了个烟酒批发商店,经济上的富裕,孩子的零花钱也多了起来,导致与男友挥霍浪费,长时间在游戏机房花费在5000元以上,第二学期就产生厌学情绪,与男友去舞厅歌厅吃喝玩乐。父母发现,也教育了孩子几次,根本听不进去而反感,除了向父母要钱,很少与父母交谈,后来常常夜不归宿,说谎不到学校上课,这次与父母同来心理门诊是学校已将勒令退学通知本人后被迫来心理门诊的。我们的资料显示,父母放任不管的占9.7%,与父母关系冷漠占13.6%,形成网瘾原因有18.4%认为父母基本不教育,出事后才着急的。

3)管教过严:有些父母对子女走向另一个极端,目标过高,不是根据孩子的实际心理年龄给予合适的指导,给孩子要求目标过高,认为孩子进了大学就能自主的完成个人的成长过程,平时不是指导孩子去独立面对困难,而是代替他们去做事,遇到挫折和困难难以承受压力,缺乏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由于精神上寄托缺失、人际关系处理、自我管理方面一系列面对产生问题,很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归宿。我们调查中几乎100%的家长都不玩网络游戏,在教育指导孩子上网时没有权威性及充足的理由手段说服孩子玩网络游戏危害。这些缺陷为孩子远离父母约束后沉迷“网瘾”埋下了隐患。更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要孩子无条件服从,否则就视为“大逆不道”,一旦出了问题(网瘾)就采取打骂体罚等过激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家庭管教方式与网瘾后心理人格障碍结合,极易造危机出现意外事件发生。应引起重视。还有些父母本身素质差,以及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注重自身修养,平时对孩子无法教育孩子等,均能给孩子埋下形成网瘾的祸根。

3、个性心理状况

364例中,轻到中度的抑郁情绪42%,存在社交焦虑达到48.4%。网络使用过度的人群有较高的抑郁感。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等可能成为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有些个案在此之前大多都比较听话,学习成绩不差,甚至很优秀。有的只是偶尔成绩下降,或受到老师批评、同学的一些话,对学习缺少信心,又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加上家长管教严厉,出现担忧,加重了抑郁的情绪。此时会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学习效率下降,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一局面。同时,老师和家长都不能理解而反复说教,甚至指责、谩骂和体罚(调查88.1%受到过类似的对待),孩子显得十分无奈和反抗,有的甚至成为与父母对抗的一种方式。此时,网络游戏刚好能让其暂时逃避内心的痛苦和现实的烦恼。这种因为网络游戏而使眼前的痛苦消失,甚至在游戏中找到成功和满足的体验,会进一步强化这种行为,这种行为最终会不断强化,而无法摆脱。这种过度依赖行为,又使其漠视问题,与现实越来越脱离,形成恶性循环。

176人(48.4%)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这些孩子在和人的交往方面表现退缩,回避冲突,遇到困难不易向别人倾诉和求助,常常感到孤独、焦虑、和自我封闭,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中寻找朋友,避免在现实中与人面对面门交流时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

我们认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家族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起着作用。

防治对策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所以,预防和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合作,以预防为主,科学的治疗,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提出初步的建议如下:

一、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研究多数网瘾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的问题,孩子问题是家庭问题的反映,如父母教育方式之一、家庭矛盾、暴力、家长的人格缺陷等等。

家庭是实现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未成年人了解和认识社会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可给未成年人积极向上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但当今有些家庭教育功能存在严重错位或缺失现象,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轻者会使沾染网瘾恶习,重者可能导致违法犯罪道路。因此,积极开展普及网络知识教育、提高家长素质等方面的工作尤为必要。

二、开办家长学校是网瘾防治的重要措施

通过家长学校,实施互联网知识教育,特别是网络的成瘾的知识及特征,及时发觉,早期预防,主动介入,运用多方面的力量。首先,积极主动理顺与孩子的关系,做好细心、耐心、爱心的疏通工作。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好引导工作,巧妙的与老师联系,引起教师的重视,听从老师安排,进一步疏导,及早预防厌学情绪产生,防止孩子逃学是家长与老师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及时与老师沟通,但不能显露,否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不信任以及逆反心理产生,削弱疏导效果。这时,家长、教师共同能与孩子平等交流,让他们认识改正小错的重要性,对孩子出现不良苗头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孩子回归到全面健康成长的道路上,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不会被不健康的网络内容扭曲,精神不会颓废,道德就不会沦丧。

三、家长适当了解网络知识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家长对青少年网瘾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从而无法正确引导和预防孩子。孩子出现网瘾后,说服教育无效后采取不冷静及粗暴的态度对待,如冷漠、讽刺、贬低或一味的训斥,难以客观、冷静、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这就犯了原则上的错误。如果孩子是网瘾早期,迷恋网络时间不断延长,应及时与老师联系求教,共同帮助,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更有利于孩子摆脱网瘾。如果等到孩子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如撒谎、逃学、厌学等,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因此,家长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网络,尤其是孩子所沉迷的游戏等,这样,与孩子沟通时才会有共同语言,才能更好地换位思考。

四、学校教育有待加强

预防青少年网瘾形成,学校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及作用。我们的建议,从小学高年级到大学阶段,要在各级学校开设网络素质教育,不但培养青少年自主使用网络的能力,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进行搜索及创新,帮助解决现实问题。互联网在我国正以特定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首当其冲,因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必须掌握网络这一先进的工具。但怎样使网络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关键的。

老师多与他们沟通,并多安排一些他们所需要的活动,创造适合他们心理的多种多样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艺术节、体育节、出版园地等,以这些有益的活动来使他们的青春活力得到释放,而不是让孩子百无聊赖,沉溺到虚拟世界之中。对一些迷恋游戏的孩子,要正确的疏通引导,不要随便指责、打骂。

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异常现象,如突然成绩下降、自我封闭、独处不与人交流、有厌学、抑郁和焦虑情绪者,及时了解和关注,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必要时可以找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帮助。

五、创造有利于青少成长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网络游戏和场所的管理,减少青少年过度玩游戏的外部条件和接触的机会。这个年龄的好奇心强,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需要全社会都来关爱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有利于青少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科学的干预

网络成瘾者普遍求治动机不强,与其它成瘾行为相似,是一种自适应的问题行为,通常患者主观上并无太多的不适,患者上网时体验到满足感使其倾向于过度上网而导致的身心危害,除非极端状态影响个人生活,患者较少主动求治。

面对这一群体学生,放任不管或者用极端的方式惩罚,如体罚、电击,或魔鬼式训练等都难以奏效。甚至会导致进一步的心理伤害。需要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针对个案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的治疗策略,调动家庭、学校、同学朋友以及其自身的资源,争取个案的配合,帮助解决抑郁、焦虑和交往等方面的障碍,促进心理的成长。如果伴发有其它心理疾病,应接受医学心理学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