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心理医生:先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查明事情.....

作者:开心读绘本 2017-07-20阅读:830次

文|(美)吉诺特

美国儿童心理医生:先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查明事情.....

当孩子说起或询问一件事情时,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

六岁的弗洛拉抱怨说,最近她收到的礼物比哥哥的少,她的妈妈并没有否认她的抱怨,也没有对弗洛拉解释说哥哥年长,应该收到更多的礼物,她也没有保证纠正这个错误。她知道,孩子真正关心的是他们和父母关系的深度,而不是礼物的大小和数量。弗洛拉的妈妈说:“你担心我爱你是不是跟爱他那样多?”她没有再多说一句话,而是紧紧拥抱了弗洛拉,弗洛拉惊喜地笑了。这就是这段谈话的结束,而它原本可能会变成一段无休止的争论。

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证我们对他们永久不变的爱。

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七岁的格洛里亚回家时心情很不好。她告诉父亲,她的朋友多丽是如何从人行道被推到积满雨水的沟里去的。她的父亲没有追问事件详细的情形,也没有威胁说要惩罚冒犯多丽的人,他就女儿的感受回答了她,他说:“这件事一定让你很不舒服,你当时一定对做这件事的男孩子很生气,现在你还在生他们的气呢。”

对这些话,格洛里亚深有感触地回答说:“是的!”当她的父亲说:“你担心他们也会这么对你吗?”格洛里亚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让他们试试!我会把他们一起拖下水,那一定会溅起水花呢!”她想像着那幅画面,然后大笑起来。这段谈话以开心结束,它原本可能会成为一场应该如何帮助多丽自卫的、毫无用处的、冗长的说教。

美国儿童心理医生:先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查明事情.....

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

十岁的哈罗德回到家就开始发脾气、抱怨。

哈罗德:“多么痛苦的生活啊!老师说我是骗子,只是因为我告诉她我忘了家庭作业,她冲我嚷嚷,她确实在嚷!她说她要给你写条子。”

妈妈:“你今天很倒霉。”

哈罗德:“确实是的。”

妈妈:“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叫做骗子一定让你尴尬极了。”

哈罗德:“确实很尴尬。”

妈妈:“我打赌你心里一定骂了她几句!”

哈罗德:“是的!你怎么知道?”

妈妈:“当有人伤害了我们时,我们通常都会这么做。”

哈罗德:“我感觉轻松多了。”

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传达这种安慰的最好办法就是理解他们。

当孩子对自身做评价时,通常不要只是以赞同或不赞同来回答他,而要用具体的细节来表达超出孩子期望之外的理解。

一个孩子这样说:“我的算术不好。”如果你告诉他:“是的,你对数字的反应很糟糕。”这样说是没多大帮助的,驳斥他的观点也没有用,或者给他一些肤浅的意见,如“如果你再用功一点,会好一些的”也没有用,这些轻率的好意只会伤害他的自尊,这种直接的教训只会降低他的自信。

你可以用诚挚和理解来回答他说的“我的算术不好”,下面任何一句回答都行:

“算术是一门很难的课程。”

“有些题目很难解答。”

“老师的批评不会让算术变得容易些。”

“算术让人觉得自己很愚蠢。”

“我敢断定你一定希望快点下课。”

“下课时,你会感觉安心的。”

“考试时一定特别难熬。”

“你一定很担心不及格。”

“你一定很担心我们会怎么想。”

“你一定很担心我们会对你失望。”

“我们知道有些课目是很难的。”

“我们相信你会尽力的。”

一个十二岁的女孩说,当她拿着不及格的成绩单回家,她父亲用如此理解的态度跟她说话时,她几乎要晕倒,她在心里说,我一定要对得起父亲对我的信任。

只要时间一长,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听到自己的女儿或儿子宣称:“我很笨。”父母当然知道他不笨,于是他们开始说服他,让他相信自己是聪明的,就像下面这位父亲做得一样:

查尔斯:“我很笨。”

父亲:“你不笨。”

查尔斯:“我就是很笨。”

父亲:“你不笨。记得你在夏令营时多聪明吗?辅导员认为你是最聪明的人之一。”

查尔斯:“你怎么知道他怎么想?”

父亲:“他告诉我的。”

查尔斯:“是么,那么他为什么总是说我笨?”

父亲:“他只是在开玩笑。”

查尔斯:“我是很笨,我知道,看看我在学校的分数。”

父亲:“你只是需要更用功一点。”

查尔斯:“我已经用功多了,但是还是一点用都没有。我没长脑子。"

父亲:“你很聪明,我知道。”查尔斯:“我很笨,我知道。”

父亲(大声地):“你不笨!”

查尔斯:“我就是笨!”

父亲:“你不笨!笨蛋!”

美国儿童心理医生:先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查明事情.....

如果一个孩子说自己很笨,或者很丑,或者很坏时,我们无法说出一些话或做一些事能让他立刻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对自己根深蒂固的看法,通常无法直接改变。就像一个孩子对他父亲说的那样:“爸爸,我知道你是对我好,但是我还没蠢到把你的话当真的程度。”

当孩子表达了对自己消极、否定的看法时,我们的否定和反对对他没什么帮助,他们会更坚定地确信自己的看法,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帮助是告诉他,我们不仅理解他的感受,还理解他的特别的暗示。

例如:

伊凡:“我很笨。”

父亲(认真地):“你真的那么觉得么?你不觉得你很聪明?”

伊凡:“不觉得。”父亲:“那么你心里一定很难过?”

伊凡:“嗯。”

父亲:“在学校里,你一定非常担心时间,担心不及格,担心分数低。当老师叫你回答问题时,你一定很慌乱,甚至即使知道答案,你也无法正确说出来,你怕你的话听起来很愚蠢……老师会批评你……同学会笑话你。所以,很多时候,你宁愿什么也不说。我想你大概记得你说了什么而大家笑话你的情景,这让你觉得自己很愚蠢,同时也觉得受到了伤害,很生气。”(这时,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一些他的经历。)

父亲:“看,儿子!在我眼里,你是优秀的,只是你自己有不同的看法。”

这段对话可能并不会使孩子立刻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但是可能会在他心里埋下怀疑的种子,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无能。他可能会在心里想:如果爸爸理解我,认为我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可能我并不是那么没用。这段谈话产生的亲密可能会让儿子要努力地无愧于父亲对他的信任,最终,他会逐渐发现自己身上的许多优点。

美国儿童心理医生:先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查明事情.....

当孩子说“我总是运气不好”时,争论和解释都无法改变他的想法。我们每举出一个好运的例子,他都会提出两件不幸的事来反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他看到我们非常理解他有这种想法的感受:

安娜贝尔:“我的运气总是不好。”

妈妈:“你真的那么想?”

安娜贝尔:“是的。”

妈妈:“所以当你参加一个比赛的时候,你心里会想:我不会赢的,我没有那个运气。”

安娜贝尔:“是的,我就是那么想的。”

妈妈:“在学校里,如果你知道答案,你会想,今天老师不会叫我回答问题的。”

女儿:“是的”。

妈妈:“我想你可以告诉我更多的例子。”

安娜贝尔:“当然,就像……(孩子举了一些例子。)”

妈妈:“你对运气的想法我觉得很有意思,如果发生了你认为运气不好的事情,或者运气好的事情,来告诉我,我们可以讨论讨论。”

这样的谈话可能不会改变孩子相信自己运气不好的想法,但是,她可能会觉得有这样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加微信ruxiaogao1,邀请进入(0-14岁)亲子阅读群, 申请请备注“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