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好友而去?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7月20日报道,美国摇滚天团“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在美国加州洛杉矶的住宅内上吊自尽,年仅41岁。当地时间周四上午9时,贝宁顿的遗体在家中被发现。2015年,查斯特曾随乐团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演唱会。
据外电报道,当地警方指出,查斯特·贝宁顿被人发现在民宅中上吊轻生,而有过两段婚姻的他,留下6名子女,生前也曾有药物及酒精成瘾的问题。过去查斯特·贝宁顿也透露,幼时曾遭成年男子性侵,让他一度产生轻生念头。
查斯特在葬礼中悼念好友Chris Cornell
至于查斯特自杀的原因,有人分析可能是跟他极其要好的朋友、Soundgarden乐队以及Audioslave乐队主唱Chris Cornell有关,因为7月20日是Chris Cornell的诞辰,他于今年5月17日上吊自杀,享年52岁。就在好友53岁诞生之日这天,他也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只能说这个世界的焦虑让人更容易患上焦躁症和抑郁症吧。
全球心灵的恐慌症
这两年,频频有著名作家、演员患上抑郁症并且自杀的新闻出现。自从张国荣,乔任梁因为抑郁症自杀自后,相信抑郁症会越传越广。
近几年,我国抑郁症患者呈明显增长趋势。有资料统计,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其中有10%-15%的患者最终可能选择自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在自杀人群中,约70%的人患有抑郁症。所以,抑郁症已被医学专家视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专家预测,到 2020年,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中抑郁症占大多数)将成为中国第二大杀手。
从上数资料可以看出,抑郁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里不可避免必须面对的问题了。
个人主义、社交网络和被手机孤立的个体
曾经听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越社交越孤独。这句话出自耶鲁大学一位校长的演讲,我觉得非常合适用来形容现在我们的生活。
社交网络里,我们是不是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耶鲁大学校长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在2017毕业季演讲中重点谈了这个问题,他说,这是一个人们敲敲键盘就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同时和几百个人聊天交友的时代,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是围着互联网转,越社交越孤独。
在这篇著名的演讲当中,这位耶鲁大学的校长直接将这种孤独感的源头指向了互联网等社交媒体:
互联网恐怕要担更多的责任。在二十世纪之交,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海姆(Emile Durkheim)谈到这一“失范”的现象——一种和社会脱轨的孤独感。他认为他一生中的巨大变化 ——工业的崛起,大规模的生产和城市的增长 ——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少的元凶。
一个世纪以后,但是在人们开始对网络担忧之前,社交媒体就已经开始塑造我们的交流方式,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用“保龄球”的形象描述了当代社会传统社会网络的坍塌。普特南发现我们不再加入到社区活动当中了,我们不再通过代表我们的爱好和兴趣的俱乐部和公民组织来界定自己。
其实仔细想想,现在人的生活可不就是这样嘛:
这是一个通过动动手指连上WiFi就可以同时和几百个人进行互动联网的时代啊!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是围着互联网转,越社交越孤独。要知道,发短信、发邮件、发推特可比放下手机和一个活生生的人要简单多了。你不必费尽心机去看对方脸色,去想法子维护你的形象。
这是这种简单,这种方便却成为了我们现代人孤独抑郁的源头!
走出抑郁,拥向未来
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自有各自的不幸。贝宁顿的悲剧经历告诉我们,抑郁症是孤独和焦虑以及对未来希望的破灭感造成的,我觉得如果我们要想避免这样的悲剧,就要放下自己的手机,走进现实的生活,多交几个知心朋友,感受一下真真正正生活的美好,这样一个人的孤独感、失落感和悲剧感就会减轻很多。
本文由全球首个智能工业云平台——中机商圈(cmepiaza.com)赞助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