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作者:酷玩实验室Coollabs 2017-08-15阅读:1593次

“只要给我一打婴儿,我能把孩子训练成社会精英,不管是医生、律师还是警察”

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必然不是一般人,的确,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立人,被认为是仅次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人物

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和思想,毁了美国整整一代儿童,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全世界许多孩子

他叫约翰·华生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华生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里,他的父亲不务正业,在华生13岁时,父亲就抛弃了全家人,和他的情妇同居了,母亲也因为此事变得性情古怪,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华生从小就是一个问题少年

整个高中时期,华生就非常叛逆,从未有一门课及格过,经常与人打架斗殴,还因为持枪械斗殴,两次被送进警察局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然而,华生又异常聪明,上了一所神学大学,他考试前随便突击背一下,就成了全班,唯一通过希腊语考试的学生,从神学大学毕业后,考入了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成为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家,年轻时候的华生英俊潇洒,还特别上进用功,因此博得了不少女生的喜爱,有女生甚至说,华生是最帅的心理学家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然而,这个人们口中的最帅心理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策划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备受世人争议,但是依然载入心理学史,任何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一定都听说过这个实验

小艾伯特实验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1920年,华生找到了实验对象小艾伯特,照片中这个只有9个月大的婴儿,他太小了,以至于都还不会走路只会爬行,他和所有这个岁数的婴儿一样,天真无邪,非常可爱,华生则觉得他“镇定且被动”,很适合用来做实验

小艾伯特的母亲是诊所的奶妈,没有什么文化,不知道华生要拿孩子做什么实验,她只是知道,把自己的小孩给这个人做实验

一天可以拿到1美元的报酬

一开始,小艾伯特源源不断地收到礼物,它们正是来自华生,雪白的小鼠,可爱的兔子,调皮的猴子,看着这些毛茸茸的小动物,小艾伯特高兴极了,他兴奋地伸出小手抚摸这些小动物,还愉快地和它们一起玩耍,殊不知这不过是华生的情感测试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小艾伯特11个月大的时候,华生的实验正式开始了,他再次把小白鼠,放到小艾伯特眼前

然而,就在小艾伯特,伸出手来想要抓住小白鼠时,华生突然在他身后,重重敲击了一根1.2m的大铁棒,巨大的响声吓得小艾伯特,剧烈地抽搐起来

但是华生并没有停,他继续敲击大铁棒,直到巨大的响声,吓得小艾伯特趴倒在坐垫上,哇哇大哭了起来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此后,每当小艾伯特,开始有碰小白鼠的意图时,华生就要敲击铁棒把他吓哭

整整一周时间以后,华生已经不需要再敲击铁棒,只要把小白鼠放到他面前,小艾伯特就会哇哇大哭着转身,试图逃离眼前那只恐怖的动物

实验到这里其实已经证明了,华生想要的结果,可是华生的实验还没结束,除了小白鼠之外,他还给小艾伯特,拿来了兔子、狗、毛绒玩具等等等等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每一个他都用相同的手法,惊吓小艾伯特,长时间的实验之后,小艾伯特开始害怕,所有毛绒绒的东西

哪怕这些狗、兔子看上去,再怎么可爱再怎么萌,小艾伯特看到了也只会哇哇大哭,看到毛皮大衣和头发,他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更可怕的是,连所有小朋友都喜欢的圣诞老人,也会让小艾伯特无所适从,当华生装扮成圣诞老人,去吓唬小艾伯特时,小艾伯特无比恐惧

但是他还不会走路,想逃跑也没有办法,只能用自己胖乎乎的小手,努力抓着坐垫的边缘,避开这个让他恐惧的圣诞老人脸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图:现在他连圣诞老人都怕了

华生从这个残忍的实验中,得出了一个结论:

人的恐惧,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

兴奋的华生,立即着手发表论文,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后来又写出了许多儿童教育相关的书

这个成功的心理学家,在小艾伯特实验中,还出轨了他的助手雷纳,他不得不离开心理学界,然而他又带着他的成果出走广告界,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赚得盆满钵满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那么,小艾伯特怎么样了呢,作为华生的实验对象,实验结束后,华生本该去除他的条件反射,不然满世界都是毛茸茸的东西,天知道小艾伯特要怎么克服恐惧,健康快乐的活下去

然而,华生虽然嘴上说得漂亮,他也承诺用脱敏疗法,治疗小艾伯特,但是他的承诺从未兑现过

自始至终,华生都没有找到根治恐惧的方法

更让人难过的是,当人们重新回头,来找这个婴儿的时候,才发现,他在6岁的时候,就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而这个小孩儿,本来就有痴呆的迹象,也就是说,华生所谓的“镇定且被动”,其实是小艾伯特患有疾病,也就是说,华生的结论根本就站不住脚

科学界更是对他的实验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说他的实验是极为残忍的,但是他居然说:

“如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根治恐惧的方法,那么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许多人开始了对华生实验的谴责,美国心理学协会还因此,在1979年公布了实验伦理规范,严禁进行违反伦理的实验,然而,小艾伯特却永远也看不见了,他成为了现代科学史上,牺牲的最小婴儿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但是,华生依然成为了著名的心理学家,拿到了美国心理学协会的大奖

根据他的一系列理论,他写出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

并声称: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 – 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作为一个行为主义者,他认为,孩子就应该被当做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可以通过惩罚,禁止孩子做不好的事,从而让他们成为社会精英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他也把他的这种理论,运用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那么,他的孩子们如他所愿,成为行业精英了吗

事实证明,成为他的孩子本身,就是一场悲剧

他以为,孩子摔碎了一个盘子,只要辱骂他,就能让孩子再也不摔盘子,他以为,孩子做错了事情,只要殴打他,就能让孩子再也不做错事

在他这样,高压、缺乏感情的惩罚教育下,他的孩子,从小就带着心理创伤长大,他和第二任妻子的儿子雷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三十多岁时就自杀身亡

他和前妻的两个孩子,状况并没有好多少,女儿严重酗酒,并多次试图自杀,儿子也游手好闲到处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悲剧一直延续到了第三代,他的外孙女也酒精成瘾,许多次想要结束生命

在他设置的程序化王国里长大,这些孩子们严重缺爱,他们这样描述华生:

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然而,我们别忘了,除了作为父亲,华生还作为一个成功的心理学家,受到社会的崇拜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衍生出了育儿经哭声免疫法

如果孩子醒了,要吃奶,不要让他吃奶,如果哭了,哭1-2分钟后,给予安慰,可以轻声说:“宝宝你不能吃奶,要自己睡!”

这种方法的确有效,一般2-3天小孩儿就会变得很乖,美国妈妈们省心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方法,在美国妈妈们中间迅速传播

然而,那些孩子长大后,哭声免疫法的弊端终于暴露无遗,这些缺乏情感关照的孩子,轻则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

在那一代孩子的幸福,被毁掉之后,美国妈妈们严重摒弃了哭声免疫法,开始大力支持亲密育儿,华生也成为了,美国妈妈们最讨厌的人之一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晚年的华生开始后悔,他在该领域的写作,他表示,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并不充分,1958年,80岁的他病逝了,去世前不久,美国心理学会表彰了,他对心理学的贡献

然而,小艾伯特再也回不来了,那些受到摧残的孩子们再也回不来了,而且,他的那些理论已经远跨重洋,到世界各地,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比如,曾经震惊整个中国的杨永信,当无数家庭的孩子,陷入网瘾的泥淖无法自拔时,他用残酷的电击,对孩子进行精神洗脑,让他们因为恐惧而告别网络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那些受到非人折磨的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到在枕头下藏刀,离家出走甚至彻底失踪,各大媒体发布在网上的图片,让我们看到全身震颤

然而,如今的杨永信依然在逍遥法外,用他的残忍电击法,去伤害那些孩子

他1美元换来婴儿做残忍实验,却跻身最伟大心理学家,毁掉无数人

更可怕的是,今时今日,依旧有许多父母,被这些错误的理论所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自己的孩子,他们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相信孩子就是不打不成器,我们谁敢拍着胸脯说,这和那些所谓的科学理论没有关系呢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本就对科学家,抱着一种天然的信任,而且很多时候难以辨别,那些理论的好坏

只愿那些手握话语权的科学家,在做研究的同时,能够恪守伦理道德,能够对他们的言行负责

毕竟,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大概是这个世界上,许多孩子和父母唯一的心愿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