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刚过,马上又迎来惊蛰节气。万物复苏,阳气生发,蛰藏在大地和身体里的湿气也正蠢蠢欲动准备透发出来。这期开始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谈谈,春天的湿气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怎么避免积聚湿气,以及如何排掉体内的湿气。
体内湿气的成因
从古中医的角度看来,当身体里面废弃的没有营养的体液没有及时代谢掉,堆积到体内,变成了我们常说的“湿”或者“湿气”。当这些湿气堵塞到经络血脉,则会容易引起头昏头胀、身重、精神不振、乏力、水肿发胖、食欲下降、大便粘腻等,堵到皮肤肌肉则容易出现肌肉酸痛、湿疹、荨麻疹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阳气不足,尤其是脾的阳气不足。
脾主运化,负责将小肠大肠消化的不同营养分发散布到各个脏腑,同时负责身体水汽的转化和传输。当脾的阳气不足,也就能量不够时,来自食物的营养无法充分到达五脏六腑,因此脏腑会逐渐衰弱,同时废弃的体液也没有办法及时排出体外,于是就会滞留在体内形成湿气。
饮食
冬天是滋补的季节,不少人在冬季吃得比较多,尤其是肉类。脾胃不好的人,在冬天吃太多,营养未及时消化而堆积在体内,到了春天阳气升发的时候,将加重脾胃的负担。吃太饱、吃肉太多,都会大量损耗脾胃的阳气。而脾胃阳气受损,将会导致湿气的形成和积聚。
铁棍淮山
因此,在春天适合吃清淡口味、略带甘味的食物。因为脾属土,性平,其味为甘,少量吃点性平甘甜的食物可以健脾养胃,从而达到去湿的作用,比如说小米粥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吃点淮山、番薯等健脾胃的食物。其次,可以吃一些顺应春天阳气升发的食物,主要是绿色、辛温的食物都可以吃,比如荠菜、香椿、香菜、韭菜等。
香椿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说过,春天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所以春天应该尽量不杀生,多吃素少吃肉,应春天之气,避免吃过多肉类,尤其是猪肉,因为猪肉脂肪高、性寒,多吃会加重湿气的积聚。要真想吃肉,春天可吃少量的鸡肉或羊肉,因为鸡肉属木应春天之气,羊肉属火应夏天之气,食用二者可应春天阳气升发之势。避免吃太多甜食,虽然甘能入脾,但过多也会伤脾,伤脾了湿气就重了。
春天是肝的季节,饮食也要从肝的角度来安排食物。阳气不足的人或一般人在春天可以多吃辛温发散的食物,如葱姜蒜,煮肉类的时候可放点花椒、桂皮、八角等辛香的调味料,辣椒也可以适量吃一点。而肝火旺的人则不适合吃辛温发散的食物,而要多吃天然酸味的食物,如陈醋、柠檬、橘子等,帮助收敛过多的肝火,有助晚间入睡,所以这些食物晚间食用更好。
作息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这是《黄帝内经》中对春天起居的一些提醒。春天是阳气升发的季节,因此我们的作息也应顺应春天之气,使体内的阳气得到升发。
子午流注图,23点-次日5点为关键的睡眠时间
“夜卧早起”不是叫我们熬夜起早,而是晚上到了睡觉时候就得去睡觉,最好不超过11点能睡着,然后早上这5-7点起来,这是健康的作息规律。因为在胆经、肝经、肺经活跃的时候,这几个脏必须在人深睡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深入的过滤和排毒工作。睡得太晚,人体的废物无法正常代谢,积聚起来影响健康;起的太晚,阳气无法升发起来,人一整天的能量就不足,所以睡懒觉反而整天都不精神,而且阳气不足就会导致湿气积聚,因为身倦乏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在春天不能睡懒觉,要早睡早起。
“广步于庭,披发缓行”,古人的生活不像现代人那么拥挤,普通百姓自己房子前面都有个小院子,春天起来就应该披头散发,在自己院子里散散步,逛两圈,这样有助于阳气升发。那我们现代人怎么办呢?大家早上起来都像打仗一样赶回单位上班,哪里还有时间心思去散步。这时候我们应该稍微早一点起床,春天应该舒缓而不应该过分紧张,这样上班路上心情平缓些,工作也更容易开展。同时在上午有空的时候,不要久坐在自己座位上不动,不妨适当抽空走动走动,也是可以的。
“以使志生”,我们散步也好,早起也好,为的是让阳气升发,而阳气升起来了,我们会觉得精神充沛,信心满满,开始筹划一天、一季度、一年的工作了,此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天适合立定志向、制定目标、安排计划,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有了努力进步的方向和目标。
心态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为了应对春天的“生”气,我们对待弱小动物多点慈悲心,尽量不杀生,例如国家也有规定休渔期,预防过度捕捞导致物种灭绝。古语有云:“劝君不吃四月鱼,万千鱼仔在腹中;劝人不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可见中国古人不仅有慈悲心,而且早就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了。在古代,一般重犯也不会在春天被处决,也是考虑到应春天之“生”气,所以才有“秋后问斩”的说法。
对于他人多给予、少索取,多点肯定表扬别人、少点抱怨责罚,这样对自己、对他人和周围环境都好,环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就好了,心情好了就不会有肝郁,人就精神开朗了。所以春天适合宽容一些,大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