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耳前“小眼”大问题

作者:上海仁济医院南院 2018-03-15阅读:3999次

耳前“小眼”大问题

有的小宝宝出生后,父母就会发现他的耳前鬓角旁有一小眼,民间俗称“仓眼”,民间有人甚至把它说成是“前仓粮”,预示着将来富贵,这当然这纯属愚昧迷信。这个小眼在医学上称之为耳前瘘管。大部分人没有任何感觉,少数人按压小眼儿有少量白色、有臭味的分泌物流出,有时也可以发痒。还有部分人会继发感染,局部发生红肿热痛、流脓,并反复发作形成疤痕。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常见的耳科疾病。为胚胎期形成耳廓的第一、第二腮弓的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腮沟封闭不全所致。瘘管是一种可有分枝而弯曲的盲管,其外口常位于耳轮脚前上方。管腔盖有复层鳞状上皮,腔内含有鳞屑物,挤压瘘口周围,偶有少许粘稠皮脂腺样物自瘘口溢出。一旦感染,则红肿痛而化脓,可反复发作。本病属外显不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第一鳃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遗迹。瘘口:常位于耳轮脚前。瘘管:可分支,管壁衬以鳞状上皮,管内有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感染时形成具有臭味的分泌物,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平常无症状。挤压时,可有少许黏液或皮脂样物从瘘口溢出。感染时,局部可肿痛或化脓,反复化脓干者,局部可形成脓瘘或裂痕。

很多孩子妈妈看见这个小孔里面有白色分泌物溢出来,并且有点臭臭的气味,自以为挤出来就好了,没想到就这个小孔就发炎了,跑到医院就诊才知道是先天性耳前瘘管,需要手术切开。因为无知,导致孩子要遭受这样一次罪。

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时,常规的处理方法是控制炎症,局部痊愈后1~3个月考虑手术治疗。但局部感染形成脓肿或溃疡后,经切开排脓,换药处理后,仍流脓不止,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大多数患者在感染痊愈后,因无痛苦或缺乏卫生常识,往往忽视复诊而延误手术时机,导致多次反复感染,形成脓瘘、溃疡和较大范围的炎症性瘢痕,影响面部美观。我们在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同时,手术一次切除瘘管、感染灶及瘢痕,均获痊愈。

没有症状的病人也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这个“小眼儿”随时都有可能发炎,为此应注重生活细节来预防。要做到以下几点:

(1)饮食上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鲜蛋或瘦肉为主

(2)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在身体抵抗力差的时候,炎症容易侵犯。

(3)没有感染过的瘘管注意不要用手去挤压,保护局部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耳痒的时候不要揉,这样容易把细菌揉了进去,导致发炎。

(1)耳前瘘管的人一定不要揉,不要用手去挤压;

(2)要保持局部清洁,洗脸的时候,记得要用清水洗洗耳朵前后;

(3)保持耳部干燥,如果耳朵周围有水,用棉签擦拭即可;

(4)耳朵小孔部发痒了及时看医生。

了解了这种疾病之后,相信大家以后在生活中碰到长了“仓眼”的人,不会相信TA是富贵命了,不但如此,还要提醒他无症状的话注意预防,有了症状尽早就医,及时得到治疗。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时间←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