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治未病
不能仅强调无病预防
当前,治未病的含义被普遍理解为未病先防,但《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其本义不仅仅是预防,还突出养生就是养心、养心就能防病治病。我认为,治未病就是为了防治郁证及继发于郁证的一系列心身疾病,进而防止器质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比如高血压、心血管甚至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患者的心身状况有关,医生通过为患者调理心情,调治好头痛、耳鸣等郁症掩盖下的躯体症状,使患者病情好转,都可以算是治未病范畴。应对治未病的含义进一步研究和宣传,不要片面强调其中一点,更不要陷入自我边缘化的怪圈。
当前,中医临床疾病谱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在步入郁证的时代。要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应了解郁证及郁证状态的危害,以及它可以引起一系列心身疾病及各种躯体症状。其实,看似失眠、胸痹、虚劳、阳痿、不孕不育等纷繁多样的内外妇科疾病,都有可能是普通病证掩盖下的郁证及隐形郁证的临床表现。
自2015年起,我们进行“郁证发微”系列研究,广泛搜集、查阅海量中医古籍郁证相关记载,现代中医药临床、实验、药理学研究及现代医学探讨等,所得系列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已基本系统地构建了郁证诊疗新体系。
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对于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促进医药卫生关口前移,使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实现医改目标;对于扩大服务消费、吸纳就业以及创新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要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上述概念必须先要厘清。
文字整理: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