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什么奶粉能让宝宝长高?更关键的其实是它!

作者:涵妈育儿 2018-03-18阅读:3850次

几乎每年一到春季,就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春季是孩子长高的黄金季节,千万不要错过。但其实并不是只要春天一味的补不补孩子就可以长高哦,不要盲目的补,更不要揠苗助长。

身高不像体重那样使劲吃就能立竿见影地增加,身高的发育机制相对来说更复杂,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除了大家所关注的营养外,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宝宝自身生长激素的分泌和基因遗传。

尤其是遗传因素,它对最终身高的影响高达60%-80%,是决定性最大的影响因素,但同时却是不可控的,我们几乎不可能进行干预。

剩下的生长激素分泌和营养摄入,我们都能够通过日常生活的努力去干预,但生长激素分泌机制复杂,更多的也是受到自身基因和发育规律影响,日常生活中能干预的其实也不多,主要就是睡眠和运动。

所以,对宝宝身高增长来说,我们能干预的主要就是营养、睡眠和运动

营养:

营养对身高的影响,虽然不像基因有那么大的决定性,但是它在宝宝长高过程中的意义也是无法否定的。当宝宝营养摄入不足时,身体为了能有足够的能量维持正常的基础生理代谢,用于生长发育的营养就会减少。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婴儿时期,这个时期相对于其他阶段来说营养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这个阶段基因对身高的影响较低,只有约20%-50%,所以在婴儿时期除了容易通过营养追赶生长外,也容易因不注意营养摄入而导致生长落后。而到了一岁尤其是两岁之后,宝宝身高主要受基因和生长激素分泌影响,营养的影响反而没那么明显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保证好宝宝有足够的、均衡的营养摄入,让宝宝有充足的原料进行生长发育,尤其是两岁以内的宝宝。

如果不知道怎样的营养水平才算足够,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的推荐摄入量(RNI)和适宜摄入量(AI),它们是以满足某人群中98%以上个体基本营养要求而设定的,只要达到RNI或者AI,绝大部分的宝宝都能满足生长所需营养,也就是说基本上可以不必担心长高原料不足的问题了。(到百度搜一下“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就能找到相关推荐量表格)

而在众多营养素中,有一些是跟长高相关更密切的。例如三大宏观营养素中,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比起来,蛋白质对长高的积极意义更大,它除了能够促进肌肉生长外,也是骨骼发育中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而矿物质和维生素中,钙、磷、维生素D有利于促进骨骼发育,铁则跟造血的关系较大,影响着生长原料的运输,另外锌对维持正常生理机能也有较大积极意义。

所以,大家可以对这些营养的摄入多加留意,如果日常饮食中摄入明显不足的话,要及时调整饮食,严重缺乏时建议咨询医生积极干预。

下面,我将对市面上热门的海内外1段、2段、3段奶粉中的这些营养进行分析,按照0-2岁宝宝不同阶段的正常奶量计算,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的推荐摄入量作对比,来让大家看看有哪些营养是即使保持正常奶量也未必能充分摄入,需要特别注意通过辅食或其他途径补充的。

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计算数据仅针对部分奶粉而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宝宝所食用的奶粉来进行具体评估。

1

蛋白质

首先在蛋白质方面,一段奶粉只要保证奶量在800-1000ml左右,基本都能够达到0-6个月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6个月之后,一般喝二段奶粉,这时就算宝宝每天奶量有800ml,仅靠奶粉也无法达到我国20g的推荐摄入量,其中国行二段奶粉喝800ml普遍能摄入蛋白质17-19g,跟推荐量相差1-3g左右,而海外奶粉相对更低一些,喝800ml大概只有12-16g蛋白质,跟我国推荐量相差4-8g;而到了1岁以后,一般奶量为400-600ml,三段奶粉所提供的蛋白质普遍仅能达到推荐量的一半左右,一些欧洲的奶粉甚至只能达到我国推荐量的三分之一。

但是,中国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是相对偏高的,业界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按照美国推荐量来看,这些6个月以上宝宝通过喝奶摄入的蛋白质也基本能达到推荐量,所以蛋白质摄入即使稍微低于中国的推荐摄入量也不必过于担心,一般辅食方面及时添加鸡蛋和肉类鱼类就OK了,如果宝宝辅食不怎么爱吃肉,选择蛋白质含量相对更高的国行奶粉,也基本可以达到美国所推荐的摄入量。

2

维生素D

另外,维生素D的摄入是需要特别注意的,0-6个月宝宝如果奶量为1000ml则大多都能达到推荐摄入量,但奶量仅为800ml的话,可能就会稍有不足,普遍都跟推荐量只相差80IU以内,也有少部分相差超过100IU的;而6个月之后的话单靠喝奶基本上无法达到推荐摄入量,尤其是奶量少的情况下会相差120-200IU,大家可以在辅食中添加一些三文鱼、鳕鱼等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果宝宝维生素D摄入确实不理想,也可以考虑使用补充剂。

3

矿物质

而钙、磷、铁、锌这些矿物质,对喝1段奶粉的0-6个月的宝宝来说,只要一天奶量有800ml,基本都能达到推荐摄入量;而对7-12个月喝2段奶粉的宝宝来说,需要注意的主要是铁的摄入,按600-800ml奶量来算,从奶粉中获取的铁大约只有5-8mg;到了一岁以上,除了磷能够勉强能达到推荐量外,钙、铁、锌仅喝奶都无法达到推荐摄入量,所以要更关注日常食物中的营养均衡,不要期盼只喝奶就能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

总的来说,6个月以内只要保证好800-1000ml的奶量,在营养方面基本上都能满足了,只有维生素D需要特别留意一下,奶量只有800ml摄入量可能会稍有不足;到了6个月开始,除了维生素D需要继续关注外,还有铁也要多加留意,这个阶段仍然是以喝奶为主的,在辅食方面要注意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为以后开展日常饮食打下良好基础,因为一岁以上单靠奶就不能再获取足够营养了,应该更多的关注好日常正餐饮食的均衡。

另外,不少家长会在1岁以后给宝宝食用小安素、小佳膳这些所谓“全营养奶粉”,来让宝宝追赶生长或保证基础营养摄入,这样的操作其实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的。

生长激素:

保证好充足的营养作为生长原料,剩下的长高过程就要靠生长激素来指挥完成了,那么生长激素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又是如何指挥宝宝长高的呢?

简单来说,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由生长激素的释放激素和抑制激素共同调控,它们产生于下丘脑,被释放到垂体周围的垂体门静脉血液中,与受体结合后,刺激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而生长激素又将刺激肝脏分泌促生长因子IGF-1,最终通过生长激素和IGF-1来刺激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在整个过程中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像性激素、糖皮质激素、左旋多巴、血糖等对其都会有所影响。

怎样,懵掉了吧?

是的,生长激素分泌及促进生长的过程就是这么复杂,所以实际上能够人为干预的环节有限,最主要还是要遵循宝宝自身的发育规律其中,在日常生活中稍微能做到的干预,就是睡眠和运动。

睡眠:

关于睡眠,相信不少人都有听说过早睡长高这一说法,其实睡眠确实就是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候,网上也有不少养生文章都说生长激素是晚上十点到凌晨一点定时分泌的,如果宝宝晚上九点还没睡就会错过黄金的生长激素分泌时间,导致不少家长感到焦虑。

但其实,如果宝宝到九点还没睡,大家也不需要过于焦虑,因为生长激素的分泌跟具体几点睡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简单来说,我们平时的睡眠过程有分为REM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和非REM睡眠,其中非REM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第三第四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睡眠,大约在入睡一个小时左右进入深度睡眠。而深度睡眠阶段,正是一天中生长激素分泌最多的时候,有研究发现人在深度睡眠阶段分泌的生长激素占一天的50%以上。

也就是说,如果睡眠时间推迟,也只是推后了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的时间而已,无论宝宝九点还是十点睡,只要保证好有足够的深度睡眠时间,宝宝都能正常分泌生长激素,并不会由于晚了一两个小时睡觉就错过高峰期。但话说回来,大家有条件的话,给宝宝培养早睡的习惯也是很不错的,让宝宝有更健康的作息,家长也能多刷一两集剧。

而比起执着于入睡时间,更重要的其实是睡眠质量,尤其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深度睡眠时间,如果宝宝晚上睡觉过于频繁醒来寻求安抚,这有可能会让宝宝深度睡眠状态受到影响,又或者是宝宝睡得正香被叫醒喝奶,深度睡眠可能会被打断,生长激素分泌会受到影响。

所以,宝宝半夜醒来哭闹时,大家应该要先明确好宝宝的需求,如果明显不是肚子饿、身体不适和尿床等需要处理的情况,大家可以更多地尝试引导宝宝通过自己的调节来重新入睡,而不是一下就上去各种安抚哄抱,甚至喂奶,使得宝宝过多地依赖外部手段来获得安抚才肯重新入睡,从而过长地打断睡眠,影响睡眠质量。

运动:

除了睡眠外,运动也是对生长激素水平有影响的因素之一,不过它对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小。

有研究发现,在有氧运动10-20分钟后体内的生长激素浓度会有所增加,并在运动后的2小时内能保持稍高于基准的水平。而日间因运动引起的生长激素增加,虽然只是在日间原本较低的基础上稍有提升,也不会提高夜间深度睡眠时的分泌水平,但它带来的生长激素增加是额外的,也就是在原有的总分泌量上能稍有增加。

而且,除了能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外,有氧运动还有利于锻炼心肺功能,也能促进身体的代谢,能让宝宝消耗更多,饿得快,吃饭胃口更好。

另外,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儿童应该要多做一些蹦蹦跳跳的运动,例如跳绳、篮球、体操、网球、排球等,这些运动属于骨负重运动,能让骨质更坚固和密集,有利于骨骼的发育。

总结:

总的来说,身高的发育机制比体重更复杂,是由营养、遗传基因和生长激素分泌共同决定的,具有关键作用的遗传是我们不可改变的,而生长激素的分泌也同样主要还是由宝宝自身发育规律决定。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宝宝吃好、睡好、玩好,保证宝宝能摄入足够的营养作为生长原料,尤其是注意蛋白质、钙、磷、维生素D、铁和锌的摄入,如果摄入不足要及时调整日常饮食;并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保证好宝宝能够有足够的深度睡眠时间;再加上充足的运动,让宝宝多跑跑跳跳。

其他我们能干预的也不多了,遵循宝宝自身的发育规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