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饥”与“饿”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饥”指一般的肚子饿,而“饿”是程度很严重的饥饿。如今,“饥”和“饿”两个字已经混为一谈,合成为一个词,可用来表示任何状态任何程度下的饥饿感。人身体一旦出现的饥饿的感觉,就会想吃东西,这属于人的应激本能反应。营养学上所称的饥饿指机体未能得到或未能充分得到自身营养所需的氧、热能或营养素的状态。
饥饿感的出现不单单是因为食物摄入不足出现胃排空出现饥饿,现在还出现了由疾病驱动而出现的经常性饥饿,那就是糖尿病。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贪吃、贪喝、不忌嘴”是控制力不够,然而事实上糖尿病患者之所以经常出现饥饿感觉,身体会想摄入大量的食物来填补空虚,这是血糖波动和营养缺乏双重导致的结果。
适当饥饿有利于控制血糖,一旦饥饿过度,就会出现昏迷晕厥。不少糖尿病人在控制饮食过程中会感到饥饿难耐,出现头昏出汗、手抖心慌、全身乏力等症状,甚至会出现低血糖,导致患者深度昏迷,这是非常危险的。
为什么会饿?
每个人大脑中有一个“饥饿中枢”,它是由一组特殊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会提醒人体进食。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不敏感,无论血液中葡萄糖多高,都进入不了细胞,糖尿病患者就会有饥饿的感觉。作为糖尿病患者,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持续性的饥饿感会诱使您马上吃糖或淀粉食物,以补充血糖的下降。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过高,会吸附大量的水分,人体就会感到口渴,就会大量的喝水。另外,尿液中也存在高血糖,大量的水分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人体不仅觉得饥饿,还会觉得饥渴!
研究表明,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多食症状,即饭量比以前增大,或者进食比同年龄、同性别、同劳动强度的人明显增大,但仍时有饥饿感。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食欲下降,就很可能是出现严重并发症。
饿了就吃危害大
糖尿病患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劳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出现血糖波动,机体出现自由基过多而营养素大量流失。因此,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建立合理膳食结构,切断高血糖来源,补足必需营养,即“稳定血糖,增补营养”。糖尿病患者总是出现饥饿感主要是因为糖利用不好。糖尿病是由胰岛细胞受损引起的,而胰岛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是分解葡萄糖的酶,因为胰岛素的减少人体不能将糖转化为能量补充自身消耗,于是只能反复出现饥饿感,催促患者进食。
但如果采取一饿就吃的方式,就会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血糖越进不了细胞,人就越饿,越饿越吃,血糖就越高,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
建立科学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