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无慢性胆囊炎的病名。类似本病症状描述的有“腹痛”、“胁痛”、“胆胀”等。
中医药学的解剖学所说的胆和现代医学相同,对肝和胆关系的描述和现代医药学的描述有许多相似。中医药学认为胆的功能是通降下行,并有赖于肝气的条达。所以气血、情志、饮食、外邪、虫伤等会影响肝的致病因素,也是胆的致病因素。
总而言之,一切引起胆的通降下行功能障碍的原因,都是引起本病的原因。而胆的通降下行功能又有赖于肝的功能正常。中医药学认为肝和胆相表里,肝胆和脾胃的关系密切。
所以本病定位在胆,病机的要点在肝、胆、脾。
急性期:急性胆囊炎,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黄疸。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表现为腹痛、寒战、发热和黄疸。急慢性都以实证多见,以肋痛为主症。急性期建议先去医院控制住症状后再采用艾灸辅助治疗。
慢性期:多为右上腹部或上腹部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慢性者伴有轻微消化道不适、或口干咽干。急性伴有便结、尿黄等
艾灸穴位:
足三里、阳陵泉、胆囊穴、期门穴、日月、肝俞、胆俞、太冲穴
艾灸时间:
每天1次,每次每个穴位艾灸30分钟;10天为一周期,结束后休息2天,再进行下一周期。
建 议:
1,胆囊疼痛部位是主灸点;
2,忌食油腻食物;
3,晚上艾草饼泡脚,行气活血,水温以不超过50°为宜,以身体微微出汗就好。然后按摩足部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