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已至,巧用艾灸补阳除寒湿

作者:微道医 2017-07-22阅读:625次

中伏遇上大暑,简直是热上加热,但于养生来说确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大暑为一年最热时期,天地之间气机由少阳相火变成太阴湿土,即阳气由生长状态转变为化育状态,此时阳气升浮之极而开始化生万物,是为土。土性稼穑,有培育庄稼,长养万物的特性,即所谓土为万物之母。因此大暑时节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应之于人则在脾,若脾阳充足、脾气健运,则水谷可化,四肢百骸得养。若脾弱土败,则易患腹泻下利。

若因天热而喝冷饮,虽能解一时之热,但寒凉入体,却要消耗大量阳去气化这团寒湿邪气。若反复消耗阳气,则机体渐趋阳虚,进而阴浊凝滞,百病丛生。大暑节气,天地之间炎热之极。阳气外散,内阳反而不足,因此万不可因热而贪凉饮冷。此时养生之法,关键在于忌凉。健运脾土以助运化,温养阳气以补中虚。

隐白穴乃是升脾阳之大穴,于大暑节气艾灸隐白穴,可扶脾回阳;此外艾灸去除脾胃湿寒,消除腹胀,同时能治疗月经过多和痛经,以及牙龈出血。

二、中阳伤,虚火旺

有人说夏天酷热,容易上火,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这类“上火”都是虚火,夏天人体阳气外浮而中阳渐虚,最需将养中阳,但我们却因天热而大喝冷饮,虽然暂时解了暑热,但反伤中阳。中阳一虚,则寒湿内滞而虚火即现,表现为各种上火诸症。可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以补中阳。

中医认为:

虚火与寒湿邪气相伴而生,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比如咽炎、痘痘、口腔溃疡、外阴诸痒等症,虽然属火,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有寒湿。寒湿居于中下焦,则阳气被逼而或上浮或下陷,即成所谓的火证。因此,治虚火的正法不在苦寒直折,而在于温阳以祛寒除湿。若用苦寒清火的方法,则越治病越重。

针对单纯性夏季浮阳在外产生的虚火,还有一个美味的方法就是适度饮用酸梅汤,有的人在三伏灸后会出现:咽喉疼痛、口干舌燥、头痛、便秘等症状,为何?这也是虚火在作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做三伏灸,温阳益气,亦需养阴清热,如此阴生阳长,阴平阳秘,无忧无患。

可用酸梅汤。

酸味敛火,乌梅养阴生津止渴,凡醉酒头疼、口干舌燥、烦躁不安都可来一杯乌梅水缓解症状。睡前喝点酸梅汤或白萝卜汤,可以敛阳助眠。

萝卜酸梅汤:夏季闷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来碗萝卜酸梅汤。鲜萝卜250g,乌梅2枚。将萝卜洗净切片,加清水3碗同酸梅共煮,煮至1碗半,加调料调味。可化积滞,化痰热,宽中行气,下气生津。饭前来一碗,开胃行气。饭后来一碗消食化积。

三、解表散热奉清凉,利水化湿留芳香

说完了护阳和敛虚火,我们还不得不考虑暑热这个“外患”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大暑节气正直“长夏”,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脾在体内恰是一个喜燥恶湿的脏器,因而其运化功能最易受到伤害,进而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长夏养生重在防“湿”。可艾灸健脾除湿。艾灸或点揉:承山穴、三阴交、阴陵泉和足三里,可健脾胃,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内湿过重的人,还可以用艾条灸肚脐处的神阙穴。

推脾经治湿:暑多挟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湿,所以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教大家一招不吃药而健脾祛湿的方法,用手指从三阴交穴处开始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推过程中去找最痛的点,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经就通畅了。每天坚持做不仅健脾利湿,还能减肥美容。

大暑节气灸

大暑节气,今年是7月22日,今天已经是节气范围第一天,截止到7月25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三候变化:“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防中暑。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夏季时节是最佳的灸疗时机。

宜:清热补气,冬病夏治。大暑厌食,多为脾胃寒凉。“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灾殃”。推荐生姜红枣粥。暖胃食物还有山药、大米、小米、糯米、高粱、黄豆、香菇、桂圆等。绿豆是清热佳品。马铃薯、红薯、香菇、山药可起到益气的作用。可吃应季水果蔬菜如苦瓜、丝瓜、黄花、生菜、芦荟、西瓜、苹果、桃子、香蕉等。

忌:食欲不振,暑湿。节气当天以及前后三天,适宜做大暑节气灸。

今天就到这里了,到这里了,后天墨墨将继续为您讲述夏日如何养心,我们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