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作者:重恩养生大学堂 2017-08-14阅读:2333次

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易为患儿接受,用于治疗小儿的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也是乡村全科医师技能考核的重点。

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治疗穴位有时也和成人不同。

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一)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图2)。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图3)。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图4)。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图5)。此法适用于高热。

(二)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表)

穴 名

位 置

主治

操作

脾土穴

拇指罗纹面

腹泻、呕吐 

用推法

推200~500次

大肠穴

自食指端桡侧边缘至

虎口,成一直线

食积、腹泻 

用推法

推100~300次

板门穴

大鱼际隆起处

胸闷、呕吐、食积腹满、食欲不振 

用推法或揉法

操作50~200次

三关穴

前臂桡侧边缘,自腕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外感怕冷无汗、营养不良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部,推200~500次

六腑穴

前臂尺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发热、多汗。

虚证忌用 

用推法,自肘部向下推至腕部,推100~500次

天河水穴

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直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身热烦躁,外感发热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弯处,推100~500次

七节穴

第四腰椎至尾骶成一

直线

腹泻、痢疾、食积腹胀、肠热便秘

用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可,推200~500次

龟尾穴

尾椎骨处 

腹泻、脱肛、便秘

用揉法,揉300~600次

丹田穴

脐下2 寸

少腹痛、遗尿、脱肛、小便赤少

用摩法或揉法,操作3~5分钟

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一、脾穴

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掌指关节)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补脾:向心性推之(拇指稍曲,由指尖推向指根),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培土生金。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实热则泻之,虚寒则补之。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常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 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 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五、肾穴

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补肾:向心性推之。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

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胃:离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补)

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

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大肠——离心性推之。补大肠——向心性推之。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

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

1.部位: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

附:利小便穴

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

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九、八卦穴

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2.操作方法:

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

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4.主治: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

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

3.作用:润燥通滞。

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

1. 部位: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

3.作用:止泻。

4.主治:腹泻。

十二、板门穴

1. 部位: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

2. 操作方法: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

3. 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4. 主治: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

1. 部位: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

2. 操作方法:

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

3. 作用: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

4. 主治: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

凡眼疾:眼球上翻————向下捣。

眼球下翻————向上捣。

眼球左翻————向右捣。

眼球右翻————向左捣。

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十四、四横纹

1. 部位: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

2. 操作方法: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或螺纹面,来回推之。

3. 作用:调中行气、退热消胀、散瘀结。

4. 主治:肚胀、疳积、咳嗽痰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

十五、小横纹

1. 部位: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

2. 操作方法: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

3. 作用:消郁热、化痰涎。

4. 主治:口疮、流口水、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症皆良。

十六、二马穴

1.部位: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缝陷中与手掌兑宫相对。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揉二马——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小指屈于掌心,,以右手拇指左右揉之。

3.作用:大补元气、健脑补髓、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4.主治:先天不足、气虚喘咳(慢性气管炎)、脱肛、疝气、小便闭塞或不利,

虚火牙疼、瘫痪、脑炎后遗症等一切虚症均宜之。

十七、外劳宫

1.部位: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同二马,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成90°度,使穴位显出。

3.作用:温中去寒、安蛔止疼。

4.主治:下寒腹疼(一切腹痛均宜,如肠梗阻、肠套叠等),往来寒热、胆道蛔虫、久泻不止、透发痘疹、疝气脱肛、夜啼症、感冒风寒、揉之取汗,一切虚寒症均有效。

十八、阳池穴

1.部位 :腕后二寸陷凹中(相当针灸的外关穴部位),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揉阳池-------——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腕部,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揉之。

3. 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疼,降逆清脑。

4. 主治:头晕头痛(各种类型之头疼均宜)、鼻塞流涕、感冒、急慢惊风及其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等。

十九、天河水穴

1.部位:前臂正面,由掌根到肘弯横纹中间一条直线,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推天河水——向心性推之,称清天河水(此穴无补法)。

3.作用: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安神镇惊、利尿。

4.主治:急热惊风、惊啼烦躁、弄舌、重舌、口疮、感冒发热、咳嗽、腹泻、麻疹、尿少等症。

二十、退六腑穴

1.部位:前臂内侧缘,由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离心性推之,称退六腑。

3.作用: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

4.主治:高烧、急惊风、实热痰喘、便秘、热痢、痘疹、痄腮等一切热症宜之。

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二十一、上三关穴

1.部位:前臂外侧缘,由掌根直上至曲池穴,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向心性推之,称推上三关。

3.作用:培补元气、调和气血、能发汗,对疹毒内陷、隐疹不出等有显效。

4.主治:表虚自汗、麻疹不透、先天不足、小儿瘫痪等症。

二十二、威灵、精灵

1.部位:威灵——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靠近食指掌骨侧, 属点型穴位。

精灵——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小指掌骨之间,靠近无名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

3.作用:舒筋和血、开窍镇惊。

4.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多在急救时配合使用,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二十三、五指节

1.部位:手指各关节处。

2.操作方法:医者以拇食二指相对掐之。

3.作用: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4.主治:急慢惊风,能加强各穴功能,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小儿推拿的四大操作手法以及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想了解更多健康养生、育儿等知识,请关注我们重恩养生大学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