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药物养生方法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中医非药物疗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医者应用气功、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进行养生与治病的实践源远流长。这些非药物养生的优点为不需要大成本,只需花费一点时间及小钱即可,如静下来练功,以针、火罐、灯草、药线或自我推拿均可达到养生与治病的目的,其不但在中医临床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可以作为养生法来使用。
运用非药物性的各种养生方法,改善经络的生理作用来达到防病与治病,强身健体是养生方法的重要一环。下列集中简介一些主要而常见的非药物养生方法。
1、针灸养生方法针灸是中国的一项重大发明,据《黄帝内经 灵枢 针经》和《黄帝内经 素问》在汇总前人文献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精神、气血、津液、五志、六淫等为基础理论,以针灸为主要医疗技术,用整体观点、发展变化观点、人体与自然界相应观点,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病治病原则,奠定了针灸学基础理论。
经脉在人体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所以养生保健,都必需要求经气流通。人之机体有不少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经脉有关,因为经脉是病邪传变的途径,又是血脉痹阻的所在。表现在病邪的传变途径,如外邪之内传脏腑,内在脏腑之互相传变,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等都是经脉气血不通所致。特别是痛证,故有“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和“脏腑为本,经脉为标”的论点。此外,经脉和十五别络亦各有虚、实的病变。更有邪气入侵,常由脏虚而经气运行不畅,使邪气留滞于经脉穴位。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历代文献中,还有气穴、孔穴等名称。分布在人体的穴很多,经过历代医家用分经、分部等方法,进行多次整理、归纳,可分为十四经穴、腧穴外奇穴、阿是穴三大类。腧穴反应病痛、扶正祛邪的作用。针灸的治法,即以腧穴为依据,运用适当的方法来调理机体的机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十四经腧穴的主治要领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总结而成的。每个穴因其所处部位和分经的不同,其作用范围也各有特点。总而言之,所有穴位部具有治疗局部病症的作用,有的还兼有治疗邻近部位病症或远隔部位病症的作用。如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输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器官的病症,有的腧穴还可以治疗全身上的疾病。
针灸是用针刺法和灸法两种方法来达到养生保健或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法是采用适当的针具,刺入人体的腧穴,运用不同的手法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所用的针具有毫针、皮肤针、皮内针、三棱针、电针、头针、耳针等。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养生保健和治病、防病的目的。《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小到,必须灸之”。施灸的原料很多,但多以艾草为主,艾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叶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作用。常用的灸法有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或用其它灸材的灯草灸与白芥子灸等。针刺后或灸后可以用拔罐法以加强针灸后的疗效。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讲是人体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即阴阳的偏盛偏衰影响正常的阴阳消长,也就是人体无法达到“阴平阳秘”。所以调整阴阳是针灸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黄帝内经 灵枢 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例如针灸募穴、背俞穴,就是调养脏腑的阴阳之气。补虚、泻实、温寒、清热以及调和营卫、气血等针灸疗法,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针灸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要根据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治法是以辩证所确立的病症通过经络腧穴的选取、针法、灸法的运用补、泻、温、清、升、降六法来实现的。循经选穴是针灸的基本原则,它是按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道理而进行的。在运用时,有本经选穴,异经选穴和多经选穴等。而循经取穴又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
下一期:中医非药物养生方法(二):推拿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