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整理:针灸部 张超
“因时制宜”是中医治病防病的三原则之一,意指根据不同时节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或预防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或防御疾病的效果。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可以看作是因时制宜思想产生的源流,它明确指出了养生治病之道,重在顺应四时,调整阴阳,简而言之,一年中形成了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应根据温热寒凉的气候更替来确立治病防病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之特色。
中医学之所以强调因时制宜的思想,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时节,人体生理病理的特点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治疗的方法只有结合这些变化进行调整,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春夏季节阳气升发,人体呈现出活跃的状态,代谢增加,此时不宜过于温热,防止出现阳气亢盛的病变。反之,秋冬季节阳气沉降,人体便呈现出宁静的状态,代谢也相对缓慢,此时不宜过于寒凉,防止出现阴盛的病变。因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
针灸治疗遵循中医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而有相应的变化。秋冬时节,天地之间,四野之气肃杀沉降,天人相应,则人体之气亦偏于安静收藏,所以针灸治疗必须结合秋冬时令的特点,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秋冬刺深
《难经·七十难》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春夏阳气升发,人一身之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也多在表浅的部位,故“春夏刺浅”,即针刺入腧穴的深度不宜过深,防止病邪随之深入或损伤深部的正常组织。 而秋冬时节,阴气渐盛,人一身之气血深藏于内,病邪伤人亦多在深部,故“秋冬刺深”,即针刺入腧穴的深度不宜过浅,以防不能达到疾病之所在,反而损伤浅表的气血。
寒者热之
秋冬时节,最常见的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病等,寒冷是发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因此在对秋冬常见疾病的针刺治疗中,可适当选取具有温阳驱寒性质的穴位,如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肺俞、肾俞等。
寒则留之
《灵枢.经脉》曰:“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指明了在治疗寒性疾病时,以久留针为宜。因此,秋冬季节因寒所致的的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使针刺的效应达到最佳。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相较于针刺有其独特的优势,而秋冬季节,寒气深重,灸法天然具有的温热效应正是治疗寒性疾病的良法。因此,秋冬季节应充分重视灸法的运用,正常的人体亦可以通过艾灸保健,固护正气,抵御病邪。
★
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因时制宜”这一古老朴素而又饱含哲理的治病原则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证的实践。掌握时节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相应的规律,能够让治疗免于拘泥刻板,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秋冬时节,针灸治疗的以上特点,你记住了吗?
★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