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系列之一:艾与火的传奇

作者:仲景国医学堂 2018-04-10阅读:315次

[内容提要]介绍艾草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艾草的特性,艾草与取火的关系,古人施灸为何唯独钟情于艾草,以及古代艾灸的方法。

作者:白兴华

艾草与取火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湖北蕲州产的艾最佳,叶厚绒多,故称蕲艾(投影艾草图片)。早在春秋时期之前,艾草就是重要的民生材料。《诗经·王风·采葛》中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针灸系列之一:艾与火的传奇

《诗经·王风·采葛》

出现在中国远古诗歌中的几种植物中,葛藤用于织布,蕭(xiāo)蒿以供祭祀,古人对艾草却更钟情,更加印证了艾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动物都惧怕火,只有人类敢于亲近火,并享受火所带来的好处,如烧煮食物,取暖照明,恐吓猛兽等。古人将“火”列为五行之一,并且在五行之中,火最特殊。木、土、金、水,皆自然存在,而火具有自然与人为的两重性。

雷电、火山喷发所产生的自然之火,毕竟偶然、少见。而如何将自然之火长久地保存下来,对于先民来说也决非易事。因此,古人可能很早就尝试人工取火了。取火的技术,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但在古代社会确是举足轻重的事。古人主要有木燧、金燧和石燧三种取火法。木燧就是通过两木相互摩擦生热,钻木取火。金燧,或称阳燧,是使用铜、锡等金属制成的凹面镜,面对日光,取太阳之火。石燧是通过用铁块敲击坚硬的燧石,生成火星,称为“石火”。在这些取火方法中,都必须使用一种助燃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古人在所有能够燃烧的植被与作物里最终选择了艾草,并且以研细的艾绒为最佳。

针灸系列之一:艾与火的传奇

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阳燧

相传在淮南王刘安底下方士所撰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了以下的方术:“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影就是日光,这是把冰加工成凸透镜,聚焦太阳光,点燃艾草取火的方法。艾草又名“冰台”,其渊源可能追溯于此。由于取火不容易,所以保存火种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方法之一是将艾草编成细绳,悬挂在合适的地方,点燃一端使其慢慢燃烧,余烟袅袅,艾火相传。

灸与艾灸

“灸”是烧灼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灸,灼也。”。这个字上面是“久”,是读音,也表示“长久”;下面“火”为汉字本义,就是烧灼。这个字常常与“炙”混淆,其实两个字的意思完全不同,“炙”是“肉”(月表示肉)在“火”上烤,比如烤肉。

灸法就是通过烧灼可燃物刺激治疗疾病,其产生与火的发明及使用有关,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的治病方法了。

1927年在北京房山周口店所发现的“北京人”遗址积存有很厚的灰烬,表明几十万年以前的原始人就已经大量使用火。喜暖畏寒是动物的本能,植物也有趋光性。可以想象,古人在用火取暖散寒和烧烤食物的同时,一些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热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或在利用火的过程中不慎被火灼伤了某处,竟使某种疾病得到减轻或消失。这个过程一开始可能是偶然的,但是,随着经验不断积累,就会有意识地用火烧灼或者烘烤,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原始的灸疗方法也就出现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关于灸法起源的具体时间及地点已经无法考证了。

早期的灸法与艾没有任何关系,举凡能够燃烧之物都可以。比如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十几本古代医书,这些书都是汉代以前写的,比大家熟悉的《黄帝内经》还古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医书。其中有一本被专家命名为《五十二病方》(那时候的书都没有书名,专家根据书里内容加上书名),就是讲52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有许多应用灸法,所用材料品类繁多,如木炭、干柴、干稻草、粗麻、旧蒲席、鸟羽毛等。

大概到战国时期,艾草才被确定为专门的施灸材料。《孟子·离娄篇》所说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明确是用陈年的艾叶施灸。

古人施灸为什么唯独钟情于艾草

古人选择艾草有很多原因,首先当然是由艾草本身的燃烧特性决定的。这种物质很容易易燃烧,并且燃烧十分缓慢,没有明火,产生的火力均匀、持久。尤其重要的是,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烟并不像其它物质那样刺鼻难闻,而是略带芳香。

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决定了古人选择艾草作为灸疗材料:

第一,古人认为艾草具有驱邪、避祸的作用。古人发现艾草燃烧时,散发出的气味不是很呛人,却可以驱赶蚊虫叮咬、恐吓猛兽,所以认为艾草具有祓除不祥的作用。中国民间有五月初五采艾草的习俗,将艾草悬挂在门框上方,这样就可以禳除毒气,保佑全家安康。古代还有采艾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所以你看,中国的文明是连续的,已经绵延了几千年,这和其它古老文明不同,他们早就断裂了,比如今天的埃及早就不是3000年前的那个埃及了!

第二个原因,艾草还和古代的宗教仪式有关。大家都知道,殷商时期盛行一种占卜术,商王几乎每事必卜,那么商人是如何占卜的呢?根据现代考古学家复原的甲骨占卜程式,其中有一项是“灼骨”,即占卜者用艾绒或干火草捻成圆柱状或豆粒状成椎形,置于羊胛骨的无脊面,持火绳绕骨数圈,点燃骨上的艾绒或火草,一般是从骨扇宽薄一端开始燃起,一排排地也依次烧向骨臼一端,直至骨面布滿灼痕为止,每骨可烧八九次至十余次。卜者开始唸唸有詞,並不时吹火助燃,有时还要在卜骨的正面用火迅速点一下,务使骨面出現轻微裂纹。最后由巫师观察骨面裂纹释兆,判断吉凶。并将占卜过的羊骨埋葬或烧掉,以示神圣在这里。艾草和占卜联系在一起,可能具有辅助燃烧和禳除邪气的双重功效。

针灸系列之一:艾与火的传奇

考古发现的殷商时期的龟甲(左为外面,刻有文字;右为内面,有烧灼的痕迹)

第三个原因,古人很早就发现艾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称之为“医草”,既可外用,又能内服。在《神农本草经》中,艾名为白蒿,将其列为上品,味甘、性平,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上述种种特点,可能是古人最终唯独选择艾草作为施灸的材料,“灸”也就成了“艾灸”的简称。

古人施灸的方法

与现代使用艾条灸的方法不同,古人最常使用的是艾炷灸,就是把艾绒做成圆锥体形状,大小有很多种。施灸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挑选艾绒,制作艾炷:艾绒的制作过程,是将晒干或阴干后的艾叶,置于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反复捣碎,使之细碎如棉絮状,筛去灰尘、粗梗及杂质,留下的柔软纯艾纤维,即成柔软如棉的艾绒,其色淡灰黄,干燥易燃者为佳。艾绒质量的好坏,对施灸的效果也有影响,艾绒质量好,无杂质,而干燥,存放久的效力高,疗效好,反之则差。劣质艾绒,燃烧时火力暴燥,易使病人感觉灼痛,难以忍受,且因杂质较多,燃烧时常有爆裂的弊病。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古人对艾的选择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三年之艾就是陈艾,陈艾的优点是含挥发油少,燃烧缓慢,火力温和,燃着后烟少,艾灰不易脱落;新艾则没有这些优点,新艾气味辛烈、含挥发油多,燃烧快,火力强,燃着后烟大,艾灰易脱落,容易伤及皮肤和血脉。故临床上应该用陈艾而不用新艾。

艾炷就是指如灯炷状的燃烧物,呈圆锥体形形状,便于稳定放置在皮肤上。关于艾炷的大小,古代文献也有一些记载。由于施灸部位不同,艾炷的大小也会不同,在唐·王涛所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有许多不同大小的艾炷,如小豆许大、如黍粒、如苍耳子大、如枣核等。

第二个步骤是取火:现在取火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打火机或火柴就行了,古代不是,一般都是现场取火,由于古人有太阳崇拜,所以使用阳燧采取太阳之火,就好像把太阳上的火引下来,也称为“天火”。取天火时,将铜制凹面镜的凹面面对太阳,使阳光聚在镜前成焦点,在焦点处放置少许艾绒或其他易燃物,用太阳的热能,将艾绒等引燃。这样,在形式上就把天上的“火”引到地面上来了,再用此火点燃艾炷,以温补人体阳气。

第三个步骤就是实施灸疗。取制做好的艾炷,将圆锥体形艾炷的底部放置在选好的穴位上,用天火点燃艾炷的顶端。每燃烧一个艾炷又叫一壮。据考证,壮者创也,是由灼与刺对人体造成的创伤。用艾烧灼人体也会造成创伤,而壮和创的意思又完全是相同的,故几壮也是烧灼几次的意思。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等情况,确定每次施灸的壮数。如《素问·骨空论》说:“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就是按照病人年龄大小决定施灸的壮数,如5岁灸5壮,10岁灸10壮,依次递增,到一定年龄后再依次递减。

针灸系列之一:艾与火的传奇

艾炷灸

在施灸时可能很痛,所以古人还发明了睡圣散,就是用于施灸时麻醉的。北宋窦材编辑的《扁鹊心书》里有“睡圣散”,于灸前服用,使昏睡而不知痛。据文献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得病,十分痛苦。太祖去探望他并亲自为他灼艾治病。赵匡义感到很疼痛,叫了出来。太祖于是将热艾往自己身上灼烧,的确很痛,这样做可以分担弟弟的痛苦,赵匡义十分感动,后世就用“灼艾分痛”来比喻兄弟友爱。

唐宋时期,灸法非常流行,原因大概是"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欧阳修是北宋大文学家,他的传世墨迹不多,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灼艾帖”为其中之一,讲的是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接受艾灸治疗的经历:

针灸系列之一:艾与火的传奇

欧阳修·灼艾贴

“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

欧阳修认为艾灸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透过这封简短的书信,不仅使我们能够欣赏欧阳修精妙的书法,还了解到在北宋时期,灼艾治病保健是非常流行的。

第四步是灸后调摄,就是要指导病人进行一些调摄事宜,包括饮食、穿着、运动等方面,目的在于助火气或使火气运行通畅,以提高疗效,同时也要针对艾火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比如有的病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口渴,或长口疮,这是因为艾灸是一种温热刺激,会导致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