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医学就是在说明血循环,治循环的病正是中医的专长。许多西医无法回答的现象和人体运作的原理,都可以在中医理论中找到合理的解释。我们老祖先所讲的中医都有深层生理学上的意义。事实上,中医对循环系统的了解远远超过现代的生理学。
共振中医气论的秘密
血液循环的因果既然无法在西医理论中找到答案,我们就不得不去研究中医的气与经络。气事实上是一种 “共振”,也就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所有的人类基因图谱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公布了。但所谓的基因疗法对十大死因,却没有一项有直接疗效。在发达国家的十大死亡原因当中,我们所知道的疾病没有一个是可以用基因疗法来治疗的。
现代医学如此发达,每年发表许多论文,但是我们在学理上好像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十大死因名单上的那些病,自古就存在了;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糖尿病、慢性病等。
现代科学困惑于:为什么身上只有2%的动能可以利用来支持血液循环,剩下98%的是位能?
频率共振一种人体协同运行的方式
内脏如能符合心脏的共振频率,就会跟着心脏一起振动,所以血管也会一胖一瘦、一胖一瘦的变化,像个小心脏一样,血就容易跟着进来。身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肉,血本来是进不去的,但是如果这坨肉与心脏一起搏动,血就很容易进去。
五行与五气
五气对应着特定的频率,特定的频率提供特定的共振波长。肝气就是增加肝功能的那个东西,肾气就是增加肾功能的那个东西,胃气就是增加胃功能的东西等等。所有的器官都得在正确的位置上,然后要有气去运转,把所有的功能发挥出来。所以“气”可以从功能的角度来看。
当我们肺功能不好时诊断上就叫“宗气”不足。中医理论中的元气,就是指命门之气,也称“中气”,走三焦包含整个循环系统。营气是营养,卫气是免疫能力。而“中气”不足则是指心脏的功能不佳。
宗气出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生化之气与吸入之新鲜空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运行、运输、分布的出发点,主管含有氧气的血循环。营气为宗气贯入血脉的营养之气,行于脉之中,又称阴气,主管血液中养分的运输。卫气是宗气宣发于脉外的气,又称阳气,行于脉处,散布全身,为防御外邪的抵抗力。
中医元气的由来
中医说元气从心脏而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宗气就是血里面所含的氧气,是从肺去交换的。营气是脾胃运化的水谷,是经过肠胃消化的营养。卫气是卫在脉外、防御外敌,就是你的抵抗力,像是白血球、免疫球蛋白等等。
我们的整个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系统共振所构成,所以心脏功能足不足,要看负载有多大。根据我们的研究,命门的“气”与冠状动脉有直接的关系。很多心脏萎缩或衰竭的病人,直接是命门受伤的结果。
上古智人的医学:
每回遇到考古学家,我都很想问他们这个问题:“经络是如何找到的?是不是神农氏告诉我们的?”以前可能有很多像黄帝、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这样的智人,甚至更进化、更聪明的人种,只是后来混种或绝种了。目前在考古上有这样的观点,我们对中国文化也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我有些相信“上古有真人”这句话。有的说法是:黄帝、炎帝综其大成,而研发阶段在历史上则已经失传。我们拿到的就像现在的内科医学等,已经是研究的结果了。
中医归经治疗
中医比较强调外治,也就是从体表的经络上治病,而不强调针对脏腑的直接内治。事实上外治比内治有效,吃药也大部分是外治,也就是归经,而不需要开刀到内脏里面去割割补补的。
中医在理论的动作上很强调外治,强调身上经络穴道系统与内脏的关系,所以只讲心经、不讲心脏。中医所称的命门就是心脏的循环,在治疗心脏疾病时,如果命门有伤就要从命门下手。
在解剖学上,如果从经络系统及穴道系统来看元气,就是命门与三焦(由能量或气的观点);从循环系统来看元气的话, 就是心脏跟循环〈由血液或结构的观点〉。
针灸气感与五脏的协同
针灸有效的“气感”只是一种感觉到的现象。而且每个人的感觉不同。通常循环功能越在边缘的人一一也就是有点差又不太差的人一一感觉最强。中医针灸所谓酸麻肿胀的感觉,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如果针对了,这些感觉应该循着经络走。
中医书上说:“清阳发腠理,浊阴实五脏”,就是说动脉血压波在身体内部五脏都是低频(浊阴)的,越往外传播就越多高频,亦即越往周边,体表(腠理〕的高频(清阳)组成相对也就越多。在心脏收缩产生的波动传递到一个器官时,它只要匹配这个共振的频率,就可以接收这个波动的能量。在心肾不交时,心脏因为过度做功,就心慌慌了。
由此看来,中医是一种潜科学,很多人不理解它就盲目的否定它,而有明智的人则开始用相待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去研究它。只要有一批仁人志士投入心血去研究,相信复兴中医之日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