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作者:中医家 2017-09-27阅读:2201次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高山仰止】

追溯往圣先贤之足迹,感悟医国医民之仁心。

【见贤思齐】

对话明医圣手之思辨,探寻走方串铃之幽微。

【杏林结义】

聆听悬壶济世之心悟,寻访天涯海内之知音。

  • — 引 子 —

我觉得中医太难了,从事中医一定要敬业,不断地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才能得到真知。最重要的是要有不断地实践、总结经验的精神,有这种精神才能出成果,才能有发展。

  • — 访谈人物 —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王和忠,擅长治疗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对内外、妇儿、皮肤等病均有独到见解。擅长治疗小儿久咳久泻不止、妇人带下月经不调。首创柔润养筋壮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椎脱。调理脾胃治百病。如:现代病三高、五官科疾病、风湿、类风湿等。活血化瘀治疗慢性炎症,如慢性肾炎、尿路炎症、妇科炎症等。发表论文多篇,如“浅谈扶脾阳养胃阴的临床体会”“滋补肝肾法治疗骨质增生”、活血化瘀治疗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等。被中华医学会临床研究专家评委会授予“全国著名特色医疗专家”。

  • — 对话—

  • 结缘中医

中医家记者:您为什么会从事中医?

王医生:从事中医,是因为我在61年冬天上中学的时候突然得了一种病,我的四肢动不了,膝盖和其他地方都正常,当时西医诊断不清楚。后来我就通过中医治疗,直到62年春天我就可以走了,但是两小腿肌肉有点萎缩,还有手上合谷穴附近的肌肉也萎缩了,最后全身恢复得都可以动了。

当地给我看病的中医说:“你将来也做不了苦重活了,要不你也学医吧。”跟他接触多了,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我就买了一本明朝龚廷贤的《寿世保元》,背药性、看书,开始学习中医,这一学就是好几年。后来到了65年,毛主席626指示,要培养赤脚医生。我培训出来以后,就到大队里去当赤脚医生。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 肾炎水肿病人

当时有一个病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是72年冬季遇到的一个肾炎水肿病人,有肾炎病史。这个病人全身肿、而且怕冷,在家里揣着小火炉、穿上皮袄坐在热炕上,他还是觉得非常冷。我给他开的苓桂术甘汤,加麻黄、附子、干姜。第一剂我就用了10克左右,但是没有明显的效果,我就逐渐地加剂量。我用麻黄附子是为了发汗,患者没有出汗,说明药的力量还不够,我把附子加到50克,麻黄15-20克,患者就出了汗。出汗后,病人怕冷的感觉就减轻了,后来水肿也逐渐消了。经过这件事后我就对中医情有独钟,继续刻苦钻研,其实我基本上都是自学的。当地的医院有一个老中医,我跟诊了两年。我学医大约就是这么个过程。

中医家记者:您行医这么多年,您觉得初学中医适合看哪些书?

  • 初学中医必读丛书

王医生:打基础首先看明朝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万病回春》,学了以后再看《医宗金鉴》、《黄帝内经》。那个时候我把《黄帝内经》的一些重点内容背了下来,有本书叫《内经知要》,是明朝李中梓写的。现在临床上也常常用《内经》上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来举例解释一些病情。《黄帝内经》是必读的书,还有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等。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但是学习中医实在太难了,就算把所有书籍都背下来,临床上也很难应用。我认为《黄帝内经》是必须了解的,你没有这个经历基础,对中医的辨证思路就不清楚。比如“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说明阳气对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阳气衰弱人就会生病,所以要保护阳气,不要伤了阳气。最近这几年我才开始看李可的书,还有郑钦安的火神派,他们的思想对我影响很深。有时候遇到一些疑难病,无从下手时,扶阳气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治疗失眠,我常用黄连阿胶汤,加二地二冬,五味子、太子参,还有少量的肉桂,和一些山萸肉,龙骨、牡蛎这类镇静潜阳药,但有时临床疗效却并不好。后来我就用郑钦安书中提到的潜阳封髓丹,加上一些安神的药,就突破了治失眠用“滋阴养阴,潜阳安神”这个思路治不了的病,效果也很好,因此受的启发很大。

  • 潜阳封髓丹妙治失眠

中医家记者:您说的封髓丹,就是黄柏、砂仁还有甘草吗?

王医生:对,是这三味药,还有龟板和附子,有时候也加熟地、天冬、龟板、附子、益智,临床上治疗因阳气虚而导致的失眠疗效不错。

中医家记者:大剂量用扶阳药,有燥阴的嫌疑,您会在处方里加一些滋阴的药吗?

王医生:会,我加了熟地和山萸肉,有时候往往再加上二地二冬。当然禁用附子、肉桂或者干姜这类热性的药也是不行的。但是鉴别是真正的阳虚还是阴虚,往往很复杂,你必须得仔细地观测,有时候往往搞不清楚,临床上总是又像阳虚又像阴虚,这个必须得谨慎地辨证。

  • 中医难在辨证

所以说不论看什么书一定要认真。逐字逐句地理解它,不要走马观花,不然体会不到它的精髓之处。我过去有那种毛病,有时候看书往往不仔细,没有读进去。

我给你看一下我的处方,是我最近的病人。用的黄连、黄芩、生地、白芍、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生龙牡、肉桂、竹叶、灯芯、山萸肉、醋龟板,开始效果挺好,但是吃了几天后我还是有点不满意。患者过去晚上在床上睡不着,就在地上来回走,吃了这个药以后就可以睡觉了。我仔细观察他的舌苔,舌有点红,后来我就把这个方子改成了醋龟板、生龙骨、五味子、太子参、生地、山萸肉、天冬、砂仁、黄柏、附子、远志、益智,患者还有大便不通的情况,我就加了郁李仁。但事实上吃了这个药后患者烦躁不安,更睡不着觉了。后来我又改成原来的方子,黄连、黄芩、生地、白芍、五味子、灯芯、二冬、生龙骨、夏枯草、山栀子、竹叶、豆豉,还有半夏、太子参,患者又能睡着了。所以中医辨证太难了,一定要把古人写的药性仔细掌握,如果药性都掌握不准,那你就无法治病。

中医家记者:您说的都很实在,是临床中医的心声。再分享一些行医过程中难忘又特殊的医案吧。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 中医也讲勿以恶小而为之

王医生: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适合养性,亦适合养生。无论养性、还是养生都是从小事做起。细节决定成败。吃饭是小事,却是养生的关键,许多肠胃病都是这样得的。尤其老年人要把握好。必须将食物煮烂,再细嚼慢咽,方可利于消化。即使年轻人如不注意也可生病,乃至危及生命。

例如王某某,男,40岁为某厂推销员,九十年代初刚出自助餐,他连吃了三天,当晚腹痛剧烈,入院治疗,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西医用禁食、胃肠减压,输液三天不效,当时血、尿淀粉酶均高。这时患者突然想起我,不妨让我暗地诊治一下。当时我见患者呕恶欲吐,腹痛剧烈,欲便不下,舌腻脉弦滑。当时我想病因肯定是食肉过多,且硬又没嚼烂阻于中焦,加重胰腺负担。既化不掉,就马上宜下,我随即用仲景之法,大柴胡加承气汤。方:柴胡10克、黄芩15克、枳实15克、生大黄1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焦槟榔15克、元明粉10克,二付。一付吃下即通,腹痛减,再一付痛基本消失,似有食欲,医生不允许吃东西,患者后强行出院,经几天中药调理很快一切正常。这个病例我一直记忆犹新。

  • 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

还有一个老汉是肠梗阻,也是大夫不让吃饭,要做胃肠减压。后来我给他开了一副小承气汤后大便就通了,大便通了以后患者就出院了。还有90年时有一个孩子得了肾炎水肿,整个人肿的厉害,当时我晚上在办公室值班,他挂急号来看感冒。孩子4岁左右,在北京治疗后水肿消了,但蛋白尿一直没有控制住,所以后来又肿起来了。肿起来以后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我给他用药但是他呕吐吃不下,我就想办法,看到书上有灌肠的办法,灌肠有下透的作用。我就用丹参、大黄,丹参,牡蛎,还有一些清热解毒的药,每天给他灌肠,一灌他大便就通了。通了以后再给他吃的,后来用的卢氏消肿方,那里面有二丑,和红糖、生姜、干姜、大枣研面,每次服用5克左右,这个药还比较好吃,吃完水肿很快就消了。然后就给他吃中药慢慢调理,这个孩子后来就完全就好了。大约九零年治疗的,前几年还见过,他说一直未犯过病。

  • 肾脏炎医案一则

肾脏炎还有好多例子,类似的还遇到过一个病案。患者肌酐150,正常指数是130,也是浮肿,而且已经出现肾衰了。西医建议只能做透析,没有什么好办法了,或者就是换肾、做肾移植。后来我就用利二便的方法,肌酐就不再升高了,控制着不让它升高,不让他的病进一步发展。以大黄为君药,配合着和胃降逆止呕的药。我记得每次都是做成丸药,他拿回去每天吃两顿,保持二便通畅。直到现在已经十年多了,这个病人肌酐还是稍微有点高,但是没有发展到做透析的程度。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中医家记者:您给他治病的思路是怎样的?

王医生:他的脾胃升降失常,二便不通,就要健脾益气,让他脾胃升降功能运动恢复起来。中医叫做关格,小便之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关格就是脾肾虚衰,上面呕吐不止,下面二便闭塞不通,基本思路就是理气健脾,也用了利二便的药,二便一通就运转起来了。我就是这样一个思路,简单地给你说明一下。

  • 辨证比剂量更重要

中医家记者:都说中医的不传之密在剂量,您怎么看?

王医生:剂量很关键,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辨证准确,病机是最难把握的东西。病机把握不准,不论剂量大小,你也可能给人吃坏了,剂量越大后果越严重,关键是病机。但是在临床上病机是很复杂的,不是书上写的那么单纯,往往都是好几种病机交杂在一起,最难的就是这一点。当然辨别病机,最主要的是把寒热虚实分清楚,就是治不了病也不要给人治坏了,这个是最难的东西。剂量肯定也有影响,像《伤寒论》里剂量一变,方子整体思路也变了。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 不一样的内蒙古

中医家记者:谢谢您的分享,您在内蒙执业,那边的地理环境怎样?当地的人容易得哪些病?

王医生:这个地方气候多变,冬天比较寒冷,热起来又比较热,有时候会突然降温10-15℃。最大的特点是容易突然降温,温差变化比较大,大多数人容易感冒。这两天感冒咳嗽的病人也相当的多,一到冬天咳嗽的病人基本上七天一个准。这里海拔大概是500多米左右,也不算太高,主要是靠北方,气候干燥寒冷,下雨很少,比较干燥,容易引起感冒咳嗽这类的疾病。而且早晚温差比较大,早晨很冷,中午又特别热。

中医家记者:当地人饮食习惯如何?

王医生:当地人比较喜欢吃羊肉牛肉,因为气候冷,这个地方有蒙古人的习惯,吃羊肉喝酒会多一些。内蒙产牛奶、羊肉比较多,但是现在蔬菜冬天也比较多了,大多数从山东寿光运过来。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 养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中医家记者:那您觉得当地人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王医生:生活方式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我认为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喝酒吃肉也不生病,有的人就不行,所以这取决于个人的体质,现在好多人都很盲目。一说这个好,大家都去做这个,有人说吃保健品好,就都去吃保健品,这不一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还有遗传因素来制定适合的生活方式,人与人差别是很大的。为什么有的人得了糖尿病,有的人不得糖尿病,同样的饮食生活同样的一家人也有差别,因为人的体质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合理的养生,养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中医家记者:您临床遇到的比较多的是什么病人?

  • 临床遇到咳嗽患者居多

王医生: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什么情况,我曾经在北京、西双版纳、内蒙坐诊过,在这几个地方我治疗最多的病还是咳嗽,肺系疾病。肺为娇脏,是开放的,直接与空气接触,是比较容易感病的。我去年在西双版纳坐诊,那里空气很好,地方确实也不错,气温也不冷。这个地方的孩子也是咳嗽多,因为早晚温差比较大,晚上最冷的时候12、13℃,到了中午就27、28℃,容易使人生病。好多人适应不了一冷一热就生病了。比如内蒙也是早晚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也容易引起这一类疾病。

中医家记者:那您就简单地讲讲您对咳嗽的治法,因为您临床上遇到的比较多,其他医生也好借鉴一下。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 独家分享,咳嗽论治

王医生:咳嗽一般是有表症的,开头一定是受寒了,受寒了以后他就要流清鼻涕打喷嚏,这是表寒症。中医说:“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鼻子就不通了,鼻子不通你立即就要宣肺,如果表邪不解就会化热。“肺主治节”,治节就是调节体温,调节里头的冷热。如果皮毛闭塞,肺就不能发挥调节冷热的作用了,里头就要化热。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是表有寒里头有热的情况,大多数我开的三拗汤,就是麻黄、杏仁、甘草,这三味解表,去在表的寒邪。另外一个就是前胡这类的药清金泻火,去辅助麻黄、杏仁,不能让药热了以后再助长肺里的热邪。其他情况下加上银花、连翘,清外热解毒。有时候就这样开方,当然大多数时候还是不要及早地用清热药。我看现在大多数的医生,尤其没有中医观念的,大多数一见感冒就用寒药,寒药是治不了伤风病的。

此外我也用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薄荷、芦根这类的药,其他的情况加点麻黄解表,有时候表寒解不了就是因为光去清热了。桑菊饮、银翘散还有麻黄汤,是我的常用方。《伤寒论》里的麻黄汤一般我用麻黄、杏仁和甘草这三味。桂枝是热性药,其实感冒受寒了,很快就化热,而桂枝是热性药,会助长热邪,所以我不用桂枝。西医说的气管炎、肺炎这些病,就是郁在里面而热得比较轻,肺本身的功能发挥不了也要化热,就这么个意思。

我给你看一个以前的处方,麻黄、杏仁、甘草、牛子、前胡、蝉衣、浙贝、桔梗、枳壳、莱菔子、冬花。临证有时可以加点浙贝,但是我从来不用川贝母,因为川贝是用来治疗阴虚肺燥的咳嗽,而浙贝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咳嗽。我最常用的就是刚才念的这个方子。如果表寒已解,麻杏这个药就不用了。清轻宣降就是要肺必须能够充分发挥肺气的作用,肺气如果不通了,你这个咳嗽就治不好。当然有的咳嗽日久了就化热了,化热了就用黛蛤散,黛蛤散加上桑白皮、黄芩这类的药。

  • 如何判断入里化热

中医家记者:临床上如何判断已经化热了?

王医生:化热怎么辨证,我也不要像西医一样拿压舌板看后嗓子发红了,后嗓子一发红就开始化热了,那是最标准的。辨别外感化热,尤其小儿可以让他咽一下口水,问他痛否,如果痛一定就化热了,不痛还未化热,舌苔薄白而润滑属寒,舌苔薄白而干即将化热。还有鼻涕成了黄色,粘而不利,这个就是化热了。

中医家记者:脉象会有变化吗?

王医生:肯定有。脉下风寒束表,书上说的脉浮紧,但是有时候浮脉根本就切不到,有一些能切到,其实好多感冒实现不了浮紧脉。有的人说把脉重要到不要症状也能看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浮紧脉切不到,那你说不是表寒证?最主要的流清鼻涕、打喷嚏,舌苔薄白润滑,这肯定就是表寒证。有的脉紧张,而有的脉却变化不大。

  • 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

为什么临床读书三年觉得啥病都能治,临床上一临症,一看无方可投,就是这个原理,临证时就迷茫了,不知道该咋用了,这个是很难的。

中医家记者:对,尤其是症状跟脉象或者舌苔不符,四诊不是很一致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最容易迷茫的,找不到方向。

王医生:我在西双版纳治过一例咳嗽。这个孩子做过喉镜,7、8岁的年纪又做CT,肺部透视CT,花了十几万,咳嗽始终治不好。西医说是肺炎气管炎,输液什么激素都用。我处方用前胡6克,杏仁6克,牛子、蝉衣、甘草、荆芥、桔梗、冬花、贝母,银花、连翘各6克,麻黄5克,枳壳、莱菔子,吃过一次后,他当天吃了晚上就不咳嗽了,后来继续吃了十多副药就完全好了。

中药用对了后效果特别好,当然如果寒得厉害还得用细辛,就比如小青龙汤,那个方我也用得很多,原方不动地用,有时候改变了以后好像效果不佳。但是一定要把病机掌握准确,有表寒,里头也有寒,不是受寒太重或者脾胃有湿邪,这种感冒咳嗽用太少的药治不好,小青龙汤对哮喘咳嗽就很有效果。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中医家记者:谢谢您的临床经验分享,您再讲一味中药吧。

  • 大黄的妙用

中医家记者:谢谢您的临床经验分享,您再讲一味中药吧。

王医生:我讲大黄,我对大黄情有独钟!

大黄这个药用对了立竿见影。有一个病人,他做过肠镜、胃镜、B超,病情是肚子疼,脐周疼,大便一天5、6次,量很少,过一会就会想解大便,但又便不下来。西医说他没有病,中药他也吃过但不见效。西医说查不出病来,但他就是大便不利,拉不下来,肚子疼,吃饭也还凑活,不算太差。后来我根据这个情况开了芍药汤,芍药汤这个方子没有大黄是不行的,主要是靠大黄。吃了3副芍药汤以后他大便量很多,大便完了肚子也不疼了,效果很好,大便也不是一天好几次了。开头我用酒大黄,效果不是太好,后来就用中医家的川大黄,看起来发黑的,那个用量很少就见效,一用就起作用了。用对了大黄,它确实是个好药。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中医家记者:这个病案治病的思路是怎样的呢?

  • 通因通用

王医生:书上说的是湿热郁结在肠胃里头,肠胃不通畅,就用“通因通用”的办法。肠道的一些东西,它要出来又出不来,这是实热阻滞,用芍药汤,有黄连、白芍、木香、大黄、枳壳、槟榔,这个可以清实热、利肠道,就是这么个思路。

中医家记者:大黄有很多炮制品,比如酒大黄,醋大黄,炮制品的药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王医生:大黄苦寒,酒制以后可以防止伤胃。实热病我大多用生大黄,如果怕伤了脾阳就用酒大黄,有些人有实热,肠道热得明显的,一般也不用酒制的,用生的就行了。有痰饮的还需要下的人一般用酒大黄,又怕它伤了脾,又怕它无法发挥泻下的作用,于是就用酒制一下。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中医家记者:那使用大黄的剂量呢?

发现中医|老中医是怎样练成的,我一直都在刻苦地钻研中医

  • 大黄品种不同,药效也不同

王医生:现在的大黄,产地不同,品种不一样,药效也不同。像我用的个头比较大,大的直径有十几厘米那么粗的大黄,黑褐色的,不是特别滑的那种,发黑的,这种大黄效果相当不错,我过去用的大黄开10克,有时候也起不到通便的作用,后来用中医家的大黄,开10克患者反映拉肚子受不了,后来就用5克、3克,有时候用3克就能起作用。

好多生大黄的药性不够,可能是太嫩了,有的用10克也没反应,有的用了3-5克就起作用了,所以这个剂量有时候也不一样。大黄大多数情况都是后下,久煎它就失效了,下的作用就不够大了。

中医家记者:您刚才说到大黄的年限问题,您觉得大黄生长几年比较合适?

王医生:几年我也不知道,好像是个大点、老的,药效好,具体几年这方面我也没有经验。只要看到大黄的饮片、色泽、大小就知道它的作用强弱,比较细的就不行。

  • 寄语中医家家人

中医家记者:您今天分享的都是干货,最后您再跟中医家的家人说几句话。

王医生:我觉得医学太难了,我希望所有从事中医这个职位的人,要敬业,这个是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地研究中医,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反复实践才能得到真知,“实践出真知”嘛。有时候在书本学得再好,把那些东西都背下来理解了,你没有实践经验也不行。最主要的是要有不断地以实践总结经验这种精神,有这种精神才能出成果,才能有发展。

■ 本文为中医家独家采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3.3.2。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