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常识常考中医知识 多得一分干掉千人

作者:老杨聊公考 2017-10-17阅读:520次

《公基》、常识常考中医知识 多得一分干掉千人

(一)1个“并重”:

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二)3个“规律”:

1、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2、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3、中医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

(三)3次提到“支持社会力量”:

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中医药事业;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四)4个“备案”:

1、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

2、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本医疗机构医师处方的需要,在本医疗机构内炮制、使用……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3、委托配制中药制剂,应当向委托方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4、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即可配制。

中医名人

神农

中国古代神话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被传说为“医药之祖”后世传言神农是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

扁鹊

扁鹊,秦氏,字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秦越人)是走方郎中的鼻祖,他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被医家奉为“脉学之宗”。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称他为“医圣”。

华佗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 发明麻沸散、五禽戏。

孙思邈

所著《千金方》系统的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被称为“药王”。

李时珍

《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中医名作

黄帝内经

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难经

《难经》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唐本草

《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千金方

《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本草纲目

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中药五味

辛味

发散解表,行气行血

麻黄、薄荷、木香、红花

甘味

滋补,调和,缓急止痛

熟地、甘草、当归、人参

酸味

收敛固涩

山茱萸、五味子、

苦味

清泄火热

杏仁、黄连

咸味

补肾

瓦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