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剂一般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至于是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腑疾患,则宜饭前服。
*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 滋补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且有利于吸收。
* 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用。
* 安神药宜睡前服。
* 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随时服。
服药时需要趁热吗?中药适宜服用的温度分为三种:
* 温服(30-40度):汤剂一般宜温服。
* 热服(40度):将煎好的中药趁热服下。寒证用热药宜热服。解表药、发散风寒药要热服,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进食热粥,以助汗出,这样药物起效比较快。但需注意不可太烫,以免烫伤口腔食道。
* 冷服:将煎好的药液放凉后服用。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煎炸、发物、鱼腥类、酸涩类等食物,清淡为好。辛辣的食物比如姜葱蒜、辣椒和酒;鱼腥类比如虾、蟹等海鲜类;以及发物:蘑菇,竹笋、公鸡都应该避免食用。酸性的食物,胃酸过多的病人不适宜吃。
2、服药期间不宜喝浓茶。这是因为茶里含有鞣质,中药含有蛋白质或生物碱重金属盐,这些成分会跟鞣质结合产生沉淀,影响中药成分的吸收,同时也会影响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3、煎糊的中药应倒掉,不可加水再煎服用。因为一旦煎糊,中药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有效成分将会遭到破坏,影响药效。
煎药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浸泡的水量以淹没药面3~5cm为宜)
第二步、将药放在火上,用武火(即大火)熬开,沸腾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减慢水分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改用文火后开始计时,解表药(多为治感冒的药)煎15-20分钟左右,其他药一般煎40~50分钟。
第三步、将第一次煎出的药液倒出,加入适量的热水(水不要太多,以刚淹没药材2-3cm为宜)进行第二次煎煮,煎煮的时间约20-30分钟左右即可。
煎药时间煎药的时间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
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煎药的次数一般一付中药煎煮2次为宜,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有效成分含量将减少,达不到疗效。解表药煎煮一次即可。如一付药的量较少,可以在多放些水煎煮一次。一付药的量很大也可以煎煮三次。要注意的是:不论煎煮几次都应该将每次煎好的药液混兑在一起后再分开服用,这样可以使得每次服用的药力均匀。
煎熬中药用什么锅煎煮中药,选择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药首选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不锈钢锅,最忌讳使用铁锅和铜锅。砂锅、瓦罐的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
需要注意的是,砂锅骤然受热或受冷会形成裂纹。因此,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要立即用凉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凉后再把药垢清洗干净,砂锅上的油渍不能用洗洁精浸泡,以防污水渗入细孔中,可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
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黏在锅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锅。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铁锅和铜锅煎药。因为铁和铜是活泼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