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是绝大多数慢性病的罪魁祸首,老中医教你一招,快速赶走寒湿!

作者:健康小雨谷 2017-07-01阅读:5093次

在中医的病理中,有五邪,风,寒,湿,燥,热(火),这五邪使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引发各种疾病,可以说,这五邪是人体疾病的源头所在,是人体健康的障碍。在这五邪里,寒和湿是最常见,最易发,也最棘手的,几乎生活中所有的常见病和易发病都与寒和湿息息相关。所以说,在现代生活中,除寒祛湿是我们必须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只有除寒祛湿,才能身轻健康;只有除寒祛湿,才能养颜润肤;只有除寒祛湿,才能永葆青春。

俗话说“万恶淫为首,白病寒为先”。现代社会里,寒是最多见的。为什么呢?这是由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现状导致的。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的同时,却忘了穿衣最基本的作用是为了保暖,导致受寒而不自知;夏天经常喝冷饮,吹空调等,没想到你在舒舒服服的时候,寒气却悄然而入;上班族经常久坐,加班熬夜,寒气也乘虚而入……。当寒气入体,则气血不畅,全身得不到滋养;寒气入体,则经络不通;寒气入体,则脏腑失调,各种与脾胃,心肾,肝脏,肺等疾病就会上身……。

我们的身体状况如何,阳气是不是虚,体内是否有寒气,最佳的方法就是问自己“冷不冷”。人体之所以怕冷有两类原因:一类是阳气亏虚,体内“燃料”不足,温煦机体的热度不够,这就是“阳虚则寒”;另外一类是外来阴寒之气入侵,损伤了人体的阳气,导致怕冷,这就是“阴盛则寒”。总之感觉怕冷,就表明阳虚有寒气。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人阳气充足时,就会精神焕发,而且阳气的温煦能够使人的关节,筋脉柔韧有度。反之除了怕冷外,也容易引起关节僵硬,疼痛等症状,体内各个脏腑阳气不足,也分别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心阳虚——心阳虚是指心阳不足,则心脏失去濡养,易出现精神疲乏、心悸心慌、心胸憋闷、气短、心囗发凉或者心痛等症,并且失眠多梦。心脉运血无力、血行不畅,所以面部呈白,唇舌呈青紫色、手脚冰冷。

★脾阳虚——脾阳虚又称脾虚寒。脾阳虚衰,则运化功能失调,易出现食少不消化、恶心呃逆、嗳气泛酸、腹胀腹痛、肢体水肿、大便稀溏的现象。

★肝阳虚——肝阳虚是指旰气不足。经常会出现头晕目眩、两胁隐痛、情绪抑郁、多疑善虑、月经不调、腰腹疼痛、筋脉挛缩、手脚、关节不灵活等现象。

★肺阳虚——肺阳虚是指肺气失宣,主要表现为身体畏寒、口不渴、易感冒、面色淡白、呼吸短浅微弱、精神焕散。此外经常咳吐涎沫,量多而清稀,客易自汗,背部易寒冷,小便多。

★肾阳虚——肾阳虚是指肾气虚衰。主要表现力: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尤其以下肢为重;精神委靡不振,面部呈白或发黑、发暗;小便较多,并经常泄泻。

综上所述,阳虚体质者以阳气不足,喜热怕冷为总体特征,因此饮食应以补温肋火为主,同时注意养阳,以保持体内阴阴平衡。

上面讲的寒,下面我们再说说湿。湿与寒不同,湿本质上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存与健康的根本保证。中医里将人体中除血液之外,一切正常的水液统称为津液。津液的主要来源是饮食水谷,进入体内后,经由脾的运化,生散,肺向通调,肾的气化,肝的疏泄,上、中、下三焦的雾、沤、运行于全身;并发挥其滋润器官、濡养全身,化生血液、充盈血脉,调节阴阳、维持平衡,参与代谢、排出废物等生理功能,最终排出体外。

但是如果人体内的水多了,就成了“湿”。中医里讲平衡,过少则不足,身体会变弱;过多则为“毒”,给人体增加负担。而“湿毒”给人体带来负担的首先就是脾。“湿”它是有形之邪,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会阻挡气在身体内的运行,从而致使脾失健运,不能行其津液而湿从内生行成“湿毒”。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其中寒湿对身体健康影响最大。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总之湿邪不祛,百毒常缠身。

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穿未干的衣服、淋雨、吹空调、吹电扇、洗头未及时吹干而浸入体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喝冰啤酒,冰棋淋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那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呢?

1.早晨起床看看你的舌头两侧是否残留牙齿压迫的痕迹,也就是俗称的齿痕舌。2.看看舌苔的颜色,如果是粉润红润,那就是比较正常的,舌苔颜色过于发白发黄,且比较厚实的,体内湿气都比较重.

3.看看你每天的大便状态,注意观察大便是否成型,是否黏腻在马桶上多次冲洗不干净,是否每次大便都感觉便不干净。

4.头发爱出油掉发,油光满面,爱长痘痘,湿疹等。

5.浑身无力、常感疲倦、精力不集中

6.睡觉流口水、囗臭、身体浮肿有异味。

7.脸色苍白暗黄,耳内湿(耳拌湿),小肚子大,常有胀气。

8.机能衰退,对房身不感兴趣质量不高。

9.睡觉打呼噜,痰多咳嗽,手脚冰凉。

10,常感到累,怎么睡都不够,沒劲连话都不想说,

11眼袋下垂,肥胖,减肥后反弹,越减越肥。12.阴部潮湿(骚痒异味)菌类腐败。

综上所述有1-2种症状,说明体内定有湿气,特别是有前3种症状的体内湿气很重,不可乎视。

下面对照自己的症状,看看湿毒在第几级

一级湿毒:在表皮

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头脸油腻、长痘。

二级湿毒:在肌肉

症状:酸、困、累、乏,如肩椎肥厚酸困,腰酸力乏。

三级湿毒:在骨骼,即是骨寒湿,俗称风湿。

症状:肩周炎、肩痛、颈椎劳损、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

四级湿毒:在脏腑(子宫、卵巢、脾、胃、肺)

症状:脾胃虚弱、便秘、多痰、妇科炎症。

五级湿毒:在身上(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

针对湿气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食疗——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煲成粥或者煮水喝,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

★运动——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按揉穴位,除湿凊热“自身求”。

1)丰隆穴:补益脾胃,祛湿化痰。

丰隆穴在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2横指处。按摩丰隆穴时,用大拇指采用点按式按三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揉十分钟,后用大拇指沿丰隆穴向下单方向搓十分钟即可。

2)足三里:健脾胃第一穴,除湿少不了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之前上部,胫腓两骨间,膝盖边际下三寸。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3)阴陵泉:健脾祛,脾经的合穴

阴陵泉穴位在膝关节的内侧,胫骨上端,髁状下面凹陷处。按摩时要注意按摩时候一般为10分钟左右。因为阴陵泉所在的径脉是阴经,手法不要太重,以有明显酸胀感即可。

4)承三穴:常按可消灭体内顽湿

承三穴在水腿肚子下方正中,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三穴就在人字中间。承三穴按上去非常的酸痛,开始只能轻轻地按,轻轻地地揉,以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宜。

5)曲池穴:能燥化大肠经湿热

曲池穴在手肘的内侧,在两侧肘部横纹外侧,按压上去有酸重感。用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曲池穴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左右手交替,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6)消泺穴:消除体内湿气

消泺穴位于人体臂外侧,当清冷渊穴与臑会穴连线中点处。左右手握拳,互敲消泺穴,每天坚持敲10分钟,或者揉消泺穴5分钟,每天两次。

穴位贴敷——也是目前祛湿散寒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不经消化道,不走肝肾,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祛湿散寒,补虚清热,改善亚健康。你也可能听过,生姜能够祛湿,但是用发酵姜根粉做穴位贴敷疗法,效果最好。据载: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后天亏损,骨痿身瘦,阳气虚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常多疾病。若常贴涌泉穴,兼贴肾俞、关元穴,不但终身永无寒湿、脚气、瘫痪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此后渐渐流传于民间,经现代科技改良制成药包贴涌泉穴叫【酵素足贴】。此方比其他方法祛湿效果要好。

《金丹秘诀》说:“每临卧时,一手握赤足,一手摩涌泉,多至干数,少亦百余.生精固阳,久而弥益。”涌泉穴为人体长寿穴,如果坚持每天贴敷涌泉穴,祛湿散寒,百病不生,美容养颜。贴敷涌泉穴可以防冶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便秘、风湿、腰腿酸痛等因寒湿所致的病证,让您摆脱亚健康,远离疑难杂症,健康生活每一天!